“这组版画花了我30年时间,但这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版画家程勉谈“南京大屠杀”木刻组画
2020-11-20 15:47:37

《30年!一幅画!南京画家画“南京大屠杀”》消息在扬子晚报见报后,激起强烈反响,艺术家们纷纷表示“向程老学习!”“向程老致敬!”“三十年磨一剑,景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驱使着艺术家耗费30年心血在一幅画上面?《血寰——南京大屠杀木刻系列组画》的创作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扬子晚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著名版画家程勉先生,为您揭秘创作背后的故事。

创作出于愤怒

只因看到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

这是一组充满血泪和控诉的愤怒的叙事版画。创作的源起,在于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当时在我们国内激起了巨大的抗议声”,程勉说,他随后查阅了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屠杀30万居民的文字、图像和纪实影片等资料,构思了很多很多的草图,“脑海里涌现出无数的人,耳目所及,遍地是血、枪杀时的喊叫、母婴的哭泣、血染的秦淮水、成堆的尸体、火烧、活埋……”所有这一切都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

而程勉的父亲,也是在日军侵入山东故乡后,惨死于战乱,一家人从此颠沛流离……国恨、家仇,血泪斑斑,驱使他以刀为笔,奋战不休。从1984年到1986年整整三年的时间里,他沉浸在夜以继日的创作中,常常不眠不休、呕心沥血,决战在一个无形的疆场上。

从上百张草图中,程勉遴选出20多张,再一张张请老师和同学定评,慢慢淘汰,最后确定了14张。1985年,组画尚未创作完,《美术》杂志便要求发表。

《长江水》

《囚徒》

《上苍保佑》

《面对着死》

《火》

《黑夜》

《嚎》

《受难者的回忆》

《婴儿无辜》

《姐妹》

《母亲的眼泪》


《悼念》

《爬起》

《重生》



14幅作品,一个个高度凝练、概括的悲剧人物形象,向人世间发出“天问”:《面对着死》,被捆绑的普通人,面对死亡瞪大眼睛向苍天发问;《嚎》,一个母亲向苍穹的呐喊、控诉、哭嚎;《长江水》,江面铺满尸体,沧海横流,纳万千无辜亡魂;《重生》,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父亲和孩子,挣扎求生;《受伤的姐妹》,劫后余生的幸存者,被厚厚的绷带遮住受伤的脸部,眼神惊魂未定……“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办法反抗命运,但在惨遭杀戮之时,他们所发出的不是恐惧和悲哀,而是愤怒、鄙视、挣扎和反抗,我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痛苦的力、悲壮的力,是求生之力、血性之力”,程勉说,也正是这普通人身上蕴藉的力,“催发了全民抗战之心,爆发为决死的斗争,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奋战到底,直至胜利”。

2006年,他将一套14张组画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当时,由于影响力广泛,这套作品的小幅单张收藏范围远至法国、英国、日本等地。

应李桦等老先生们的要求

2011年重新创作中间的大画

这也是一组影响深远、屡屡被各类版画教材作为典范的作品。程勉的导师李桦先生当时在病床上,看到《美术》杂志发表的《血寰》部分作品,特别高兴,立即写了一封信给程勉,并给予极高评价:“我似乎发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真正画家了。”

李桦,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奠基者之一,中国版画界的泰斗。让李桦给出如此高度评价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史诗气质:“我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国有成文史以来的五千年中最伟大的时代,即空前没有过的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有责任把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继承下来,通过当代艺术家身临其境的丰富感受,用他们的彩笔,像屈原、像荷马,写出他们的真实的思想和感悟的史诗”。他非常欣赏《血寰》组画中所蕴含的“深沉雄大的气魄”,认为绘画就应该这样反映人类的命运。

即便如此,李桦、古元等老先生认为《血寰》是一个由日寇制造的社会公众事件。虽然已经有了现在多幅独立的特写,但还缺乏一个群体性的屠杀场面。这应当是一幅大画一一 一幅统令全部作品并勾联起这十四幅小画的大画。

程勉踌躇了很久。因为当时尚没有这么大而厚的木板以供此画的制作;另外新的构思和构图也需要较长时间。直到2011年江苏省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程勉在版画家陈超的帮助下终于开始了这幅大画的创作一一这幅高1.2米、长2.5米的主体性画作《血——公元1937.12.13》,表现的是尸横遍野、集体遭到屠杀的场面。这幅像宽银幕一样的巨大画面,拉开了悲剧的序幕,把人们引向血雨腥风的往昔……

《血—公元1937.12.13》

这幅大画置于画面的最中间,14幅小画拼接在四周,底板是血迹流淌的中华门城墙。底板上的画面并不是版画,而是用丙烯颜料创作而成,耗费了程勉3个月的时间。也因此,这样组接起来的大画,一共只有两件:江苏省美术馆一件,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件。2015年9月,在北京举行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大展之际,《美术》杂志二度发表《血寰》部分作品。

前后算起来,这组画整整耗时30年。“一张画画这么长时间,是艺术创作本身的需要”,程勉说:并不是说艺术创作时间越长越好,只是艺术有个积累的过程,不能马上见效,急功近利不可取。

抗争的精神不灭

艺术观的核心是“力的追求”

这也是一组充满力量的“交响曲”。恰如同窗好友、著名版画家宋源文所品评:“各种形状的线、块组合;各种刀法的强弱、隐现、刚柔、曲直的节奏变化;各种情调的变奏:愤怒、控诉、哀惋、深省、呼唤、斗争……构成了沉重、凝思的语言符号。用方口刀刻出的边缘,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处处宣泄情感的张力”。

《血寰—南京大屠杀木刻组画》

程勉,中央美院高材生。1961年留校任教。1963年,意气风发的他,追随爱情的脚步来到南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程勉便以《夜诊》、《红旗谱插图——护钟》等版画活跃于当代画坛并为社会所推重。

程勉是山东人,多年定居南京,他很高兴“能为江苏做这件事情”。他说:南京大屠杀“是很值得表现的。这是国家和民族最苦难时候的一种斗争和生存。”创作中,他并不强调写实的场面,而把惨烈的现状深埋在心底,着重于寻找人性的本身,“画家的审美重点在于他所感受到的。我所感受到的,是当时就要死的人,争取生存的精神力量。《美术》杂志之所以二度刊载,也是因为作品超越事件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力量 。这种力量,劳动中有、生活中有,生死过程中更有。哪怕身体被捆绑、没有办法反抗,但抗争的精神不灭。”力的追求,是他艺术观的核心点:“雕塑上,霍去病墓葬里的虎豹,是一种力的表现;米开朗琪罗的奴隶,是力的抗争。我特别喜欢这种美。美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柔和,有的活跃,我更喜欢这种静止的但充满了爆发力的美。”于是,刀痕、笔触、黑白、色彩等等审美元素,一起构建充满力量的线魂,体现出强劲、深沉、雄大的精神内涵。

所以,中华民族面对外侮,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次次从血污中爬起来的精神和力量,是这组版画着重表现的重点,“我要表现的是人,是爆发的人”,程勉说。据悉江苏省美术馆将于明年三月展出收藏的这件巨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