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晒秋,最美的季节符号
2020-09-18 09:52:47

黄叶起舞,天蓝水瘦,宛如赴一场企盼已久的盛会,我回到故乡江西婺源,为的是欣赏篁岭闻名遐迩的晒秋。

悬挂在山崖上的篁岭村,地处石耳山脉,是一座已有六百年历史的徽派古村,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数百间粉墙黛瓦的古民居“盘踞”在矮矮山丘之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层叠叠,酷似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山水画。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赣北篁岭山区的村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当地人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让他们脑洞大开,干脆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篁岭青山绿水间,沧桑的古建筑群中,黛色的屋顶上,纵横交错的架子上,一只只圆竹筛子里,整齐有序地晒着鲜红的辣椒、金色的稻谷、白色的萝卜、紫色的茄子、黄色的南瓜……这种乡村美丽绝伦的自然景观,很快吸引住了画家和摄影家的眼球,成了他们追逐创作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晒秋,“秋”指的是农民丰收农作物和果实。而晾晒这种农俗现象,稍懂农事的人都知道,并非秋季“专属”,其实一年四季都在展示,只不过秋季是一年的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神韵”些罢了,再加上秋天大自然景色的完美搭配,使景色更美,更具吸引力。那些日子里,赤橙黄绿蓝青紫,争先恐后装晒盘,颜色交替多变换,宛如季节更换幻灯片,赏心悦目,绚丽多彩。直到“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是一年最美最绚丽最醉人的时光。

徜徉宁静水乡,问询千年古木,对视断桥残垣,迎迓古道沧桑……我徜徉篁岭古村,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数百栋徽派风格古建筑群,依山而建,斑驳的古墙古巷,在四周群山的拥抱下,熠熠生辉,几经风雨,繁华依旧。

在这里,翠绿的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犹如走进了现代的桃花源。

在这里,村落“天街”似玉带将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犹如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在这里,屋脊宛如晴空下的一场画展,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它展示出的精湛艺术,如同一块七彩的调色板,让人目不睱接。

这里满目皆古——古桥、古巷、古碑刻、古祠堂、古民居,漫步其中,一路古意浓浓,宛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不想走了,我特意找了间民宿住下来。清晨,在公鸡打鸣和鸟儿的歌唱中起床,吸几口新鲜的空气,看看日出;白天,跟着好客的房东一起下地干活,亲手体验晒秋,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感受,体验“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夜晚,品尝乡村正宗土菜,喝点自酿的米酒,仰望满天的星星,倾听远处的狗吠虫鸣,头枕着满屋的月光入梦……

欣赏晒秋,高处最佳。伫立山顶,一缕秋阳穿过对面的山峰,大大方方照进了村里,眺望山下,令人惊艳的美景映入眼帘,一幢幢饱经沧桑的徽派建筑的土砖外墙与晒架上,一只只圆圆竹筛子里,展示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圆竹筛子里晒着辣椒、晒着黄菊、晒着米枣、晒着稻谷……与白墙黑瓦民居构成了一幅完美秋收画卷。

关于作者

李根萍 资深媒体人,军旅作家,出版散文集《军旅印痕》《背倚青山 煮茶种花》《军旅琐记》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图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