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话小康】祖孙三组镜头点赞“小康生活” “全面小康·追梦成长”征文大赛邀您投稿
2020-08-12 10:00:02


全面小康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好日子,是越来越考究的衣食住行,是一个个过去不敢想象的梦想……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全面小康 追梦成长”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孩子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用鲜活的文字点赞“全面小康”,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海安市实验中学高二(14)班王靖钦在征文中用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三组生活镜头,折射出当今小康的幸福生活。大赛“童声话小康”栏目也有请他录制了“童声作文”,用声音来讲述三代人的故事,赞美全面小康生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爷爷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一碗猪油炒饭,爸爸小时候最向往的就是一场幕布电影,他们常在我耳边念叨,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看到‘全面小康’征文主题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希望用祖孙三代生活的对比来反映全面小康。”王靖钦告诉记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骆冬青专门为这篇征文做了调整和点评:文章截取祖辈、父辈生活中的典型镜头,生动阐释题意。猪油炒饭、幕布电影,这两个已在现代生活中失落的事物,却被作者以感性的笔触表现出来,这是抓住关键情节作细致描摹的结果。最终写到自己时虽仅寥寥数语,却因前文充沛的情意和鲜活的情节而留下开放性空间,文章气势勃然奋起。

征文链接:

爷爷、父亲和我

海安市实验中学高二(14)班  王靖钦

爷爷生于1949年,那是国家解放的好日子,却是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日子。

爷爷曾说:“那时,有碗猪油炒饭就不错了。”

爷爷的母亲没有别的手艺,唯一的手艺就是炒饭。一丁点儿盐,辣椒皮,就能把剩饭馊饭,炒得喷香。但猪油那时可是个稀罕物,谁家也舍不得。爷爷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汇演,爷爷出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所以文艺队去隆政。那时走的急,爷爷的母亲为爷爷做了碗猪油炒饭,本不想放猪油的,但想了想那几十里的泥路,还是舀了一勺猪油。爷爷看着挥舞锅铲的母亲,问:“娘,为什么你那么爱炒饭?”他母亲说:“富人都爱吃新鲜的饭,剩饭馊饭是不会吃的。我们穷人家,就是吃馊饭剩饭的命……”看着母亲眼底闪烁的泪花,爷爷似乎懂了什么……

猪油炒饭,炒的是剩饭馊饭,就像把富人嫌弃的日子当作宝、当作蜜,珍重地过着,像草原上的草儿,卑微,但也有自己的那一份快乐。

那时的小康,对于爷爷而言,可能只是一份猪油炒饭那么简单。

父亲生于1970年,那是国家发展的好日子,却是自家缺少精神食粮的苦日子。父亲曾说:“那时多几场电影就好。”

父亲看过的幕布电影很少,好像只有《李双双》和《英雄儿女》。

父母总想把自己所不曾拥有的和亏欠他的都给孩子,就像爷爷老是给父亲做猪油炒饭一般。可电影,他是怎么也弄不到给父亲的。那时的电影是由电影播放队四处播放的,电影放映队平均下来一县一个……

父亲还记得,他16岁时,卢家庄有场《英雄儿女》,他心动不已,壮着胆子去找爷爷。说了什么他已不记得了。他只记得那天,爷爷的脸阴沉沉的,在那儿用旧日历卷旱烟抽,脸在一忽一闪的烟光下,显得有些惆怅黯然……到了放映的那一天,才四点,那本是父亲去打猪草的时候,爷爷便带着他和两个馍馍上路了。走了两个多小时还未到。忽然,看见父亲的一位同学坐在他父亲的自行车后,向他做鬼脸,然后洋洋洒洒地走了。“同样的路,别的孩子可以晚些走,而你不行,你得跑……”那天看了什么情节,父亲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晚的月亮水灵灵的……

一块白色的幕布,遮着父亲的窘迫,一段黑白胶片,放出他的欢乐与忧伤,露天电影,载着他的年华,悠悠地……

我生于2003年,那是国家崛起的好日子,也是自家富足的好日子。

我曾问:“猪油炒饭是什么?幕布电影又是什么?”

很遗憾又很幸运。炒饭,我只吃过母亲炒的颗粒饱满光泽诱人的蛋炒饭;电影,我只看过电影院里播放的2D、3D;车子,出入也都有私家车接送……

爷爷、父亲曾不止一次说过,“孩子,要想着我们国家曾经经历的时代,永远不要忘记梦想,任何情况下,都要奋斗啊!”

是的,带着祖辈、父辈的梦想,吾辈当不畏荆棘风霜,乘着追梦的翅膀,勇敢飞翔!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