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丨难忘异国中文地陪
2020-04-09 10:26:07

图/视觉中国

◇顾德宁(原创)

出国旅行,如能找到会中文的老外当地陪,就赚到了。我运气好,常能如愿。老外地陪不仅为我打开一扇欣赏异国文化的窗口,而且他或她本人就是这国的生动鲜活的文化,特别是一些见多识广、甚至很有眼光和情怀的地陪,让我大开眼界,也大为敬佩。

首先,他们的中文就很有意思。北京留学的操一口京腔,在上海留学的夹带着“阿拉”,台湾留学的发音和遣词造句都有浓浓的台湾味,我甚至还遇到几位在南京学中文的,“还是呀”不断,我们用南京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这些人学成中文回国后,不愁找不到工作。中国人成群结队地去旅游,使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自然也挣了不少。可有人做地陪不是为了谋生。我们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地陪叫彼得,60多岁,谈吐不凡,举止优雅。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作为古巴小留学生,留学北大中文系,后做过公司高管,曾为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与江泽民主席会谈做过翻译,见多识广。退休后的彼得偶尔客串做中国游客地陪,也就是解个闷,飙中文,过把瘾,会会各色中国人,其乐融融。彼得频繁来中国,感慨中国的快速发展。可他与我聊得最多的却是中国要警惕拉大贫富差距,要坚持扶贫,要确保医疗的公益性。

印度地陪“小魏”(中)/顾德宁 摄

异国地陪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还有不掩饰实情的坦然。我在印度的地陪叫“小魏”,德里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小魏说他接待外国人时都先声明,如果接待不周,那是他个人的修养不够,知识不够,千万不要对他的祖国有不好的印象,他不能代表印度。小魏并不忌讳带我去看德里最穷最破最脏的地方,也不会轰开追随我的乞丐。但他希望我们也看到印度在消除贫困方面的努力和进步。

与异国地陪聊天,有时也是交流不同见解的好机会,异国地陪也都把接待中国客人当作了解中国文化的好机会,所以他们好学好问。埃及地陪是一位“思想者”,微胖的姑娘是北大毕业,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她做翻译。她与我说,她在中国看过介绍埃及金字塔的文章,对里面有关建造者受压迫的“悲惨”说法很不认同。她解释说,目前在埃及专家中有一种主流说法:建造者对法老非常尊重,对建造金字塔也是自觉自愿的。同时建造者受到很好的礼遇,一年中有半年休假,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生活标准。而且工人的劳动也受到尊敬,否则金字塔就不会如此精美。她问我,中国的长城建得这么好,当时只有“孟姜女哭长城,没有建造者的热爱和匠心?”一番话听得我很是意外。了不起的埃及姑娘。

伊朗地陪阿米尼和他的妈妈/顾德宁 摄

伊朗地陪阿米尼和博格瑞让我领教了伊朗人的自尊。他们在“讲课”时,我只要有点心不在焉,他们就会有点不悦,会直截了当地问我,是否他们讲得不够精彩?我马上报以愧容,给他掌声鼓励,他才恢复精神头。参观某一景点或博物馆时,我必须按照他设置的流程,认真听完解说,否则不让出门。好在多数时间,我是好学生,不断受到教授级地陪的表扬。(来源:扬子晚报 禁止转载)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