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师工作站教育人物系列报道①| 许红敏:用心用情用专业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永远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
2024-06-11 20:46:41

【开栏语】

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然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议题,它关乎每一位孩子的幸福成长,也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安宁。为了进一步助力学生关爱自我、增强心理韧性,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近日,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润心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融媒行动启动。

即日起,少年志融媒平台隆重推出“美丽心灵”——陶老师工作站教育人物系列报道,呈现他们的生动事迹,分享他们宝贵的教育智慧和实践心得,以此向架起家校沟通桥梁、默默耕耘、让爱无碍地流淌在心育沃土上的“陶老师”们致敬。第一期,记者走进已有32年历史的陶老师工作站(这是全国第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由政府职能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向有关个人和社群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机构),与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负责人许红敏面对面,听她讲述心育故事——

【正文】

日前,与许红敏的初见,在一个微风不燥、万物可亲的午后。她坐在办公桌前,眉目舒展,精神明亮,桌子上放着的两台电脑,都在开机状态。在陶老师工作站同事们的眼里,许红敏的身体里藏着一个“永动机”。在她的带领下,“陶老师”们像点点星火,点亮青少年心育之光,让“润心行动”逐渐走向更深、更实。

“漏斗”

从关注教书育人

到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行业内起步早、经验足、专业强的陶老师工作站,在青少年心理服务领域有着丰富的先行经验,因此,陶老师工作站不止会收到来自学生家长的求助,也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邀请。怎么做?许红敏说:“那就让星火燎原。”于是,陶老师工作站走出南京,走出江苏,针对中小学老师和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做心理培训,针对班主任等岗位的工作人员,如校内负责德育心育的校长和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心理问题识别与初步干预等专业技术培训,此外,还广泛开设家长讲堂,以帮助家长成长。与此同时,许红敏也频繁四处“蹭课”,开阔视野。为了给就读高三的女儿更多的陪伴,她尽量不在外过夜,因此时常是凌晨出差,奔波于不同城市,晚上再赶回南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因此成了她的“忠实伙伴”。

在2018年1月份到陶老师工作站工作之前,许红敏在南京晓庄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工作了16年。这16年,为她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丰硕的经验,但无论身处哪个工作领域,始终未曾改变的是她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注。许红敏将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转变过程,称之为“漏斗”。即从对教书育人的广泛关注,逐渐窄化并深入扎根,聚焦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从零开始熟悉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过程着实艰巨。还好,许红敏有个“永动机”。她决定每天搬板凳去各个科室,看看自己的新同事们都在做什么事。一个月之后,她已经掌握了咨询电话的运转规律,了解了陶老师工作站所有的业务内容,甚至开始思考为孩子们提供个案面询的进步空间。“我曾经在博士论文后记中感谢过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一个好身体。”许红敏说。

“良心”

更艰巨的心理咨询需求在呼唤

“永动机”的秘诀是“放不下”

时代在变化,孩子们的烦恼也在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被‘三八线’分割的友情”到如今更为复杂的青少年心理现象,许红敏也时常感慨时间不够用——自己能为孩子们做到的,远远不及孩子们所需要的。当一个10岁的孩子说出“我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当一位家长撸起孩子的袖子,露出他自残的疤痕;当“陶老师工作站”门口的咨询队伍越排越长……许红敏看着高楼大厦的一盏盏灯光,都会不断追问自己,如果同样的处境发生在自己身上,她该怎么应对?“如果你是我,当你看到那些孩子和家长的表情,你也一定会想做些什么。”许红敏发现,真正能让自己“动起来”的,绝不仅仅是绩效考核和各种荣誉,而是无法放下的“良心”。随着江苏省心理咨询面貌的变化,许红敏依靠大数据支撑和分析,将省内青少年心理问题趋势归纳为低龄化、病患化和家庭化,并调动陶老师工作站的集体力量,针对这些趋势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扩大培训队伍和优质学校。在许红敏和同事们的齐心协力之下,陶老师工作站在改变教育生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需求被呼唤的情况下,为了带动更多部门发展业务,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许红敏最近正在研究的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问题。近来,她带领陶老师工作站深度参与到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润心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融媒行动中,通过少年志融媒平台的“成长树洞”匿名投稿通道倾听青少年及家长的烦恼,并尝试通过媒体宣传,希望引起更多社会关注。“‘润心行动’的成功,在于提高了全社会对青少年问题的重视程度。教育生态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各界一起努力,用行动去解决。”许红敏说。

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需要“陶老师”。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许红敏写道:跨越新世纪目睹中国飞速发展的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从自己的青春期到养育青春期儿女的30年,人们从追求物质丰富到寻求内心充盈的30年,时代剧变中的陶老师工作站从每天4小时到24小时,从6个人到189人,从一条电话线到多元化的援助中心,变化的是需求,不变的是初心,用心用情用专业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永远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

采访结束,记者与许红敏在陶老师工作站门口道别。与陶站一路之隔的篮球场中,几个孩童沐浴着午后的阳光玩闹嬉耍,笑声如铃。“我常常在想,球场里的孩子们多一些,陶站门口排队咨询的孩子们就少一些。”许红敏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文/摄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