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古选诗》《千家诗》里的杜牧《清明》——杜牧“杏花村”知识考古之二
2024-04-02 17:37:06

●罗  漫(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七言绝句,能够在南宋跟唐人杜牧明确发生唯一的联系,离不开《唐诗》、《古选诗》和《后村千家诗》这三个选本的连续记载。

一、《唐诗》里的杜牧《清明》

四库全书本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26“村”类,列有9种“村”:花柳村、春风村、浣花村、落花村、杏花村+田野为村、黄叶村、朱陈村、老木村、客愁村。中心位置即“杏花村”处载诗1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唐诗》。

编者意为若干首“唐诗”里的“杏花村”,只有“清明时节雨纷纷”里的“杏花村”最具代表性,所以唯一入选《锦绣万花谷》。又在“杏花村”诗之后非正常插入一条注解性文字:“田野为村:‘在野田为村。’出《唐书》。”

既往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两处高度相似的“出《唐诗》”和“出《唐书》”的措辞关联和非正常并列。

《唐诗》不详何人所编,何时所出,但《万花谷》的编者显然利用中心位置进行宣示:应该用《唐书》的“在野田为村”来理解《唐诗》“杏花村”的“村”,当然也给此诗前后以唐诗居多的“X X村”作参考。

《唐书》又是什么书呢?显然不是《旧唐书》《新唐书》的“唐书”,也不是其它的《唐书》。根据“在野田为村”,笔者在杜牧祖父杜佑的《通典·食货三·乡党》引《大唐令》中,查到几乎一模一样的语句:“在田野者为村”。编者显然仅凭记忆引用。援引杜牧祖父的史书来解释杜牧诗句的“杏花村”,这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虽然编者并没有明言这是杜牧之诗和杜佑之书,但如此刻意地、非正常地安排《唐诗》《唐书》两种“唐”文献携手“出”现,不排除具有指向性极其明确的某种暗示。也就是说,《唐诗》指唐代的诗,《唐书》指唐代的书,两者皆无疑问。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否杜牧诗,《唐诗》没有明示,但杜牧祖父杜佑“《唐书》”的一并出现,潜在赋予了此诗是杜牧诗的首选可能。

二、《古选诗》里的杜牧《清明》

大约与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同时,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28也出现以下文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选诗》

本节着重解读《古选诗》、《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的两个“古”字,探讨“古”的时代性亦即无可辩驳的唐代性。

作为宋代人的南宋学者在谈论“古选诗”和“古今合璧”之时,绝对不能说宋代是“古代”亦即“作古的时代”,因为这在知识上背离字义,更在宋金紧张对峙的语境中非常犯忌。说明“清明时节雨纷纷”4句在社会上的不同渠道流传时,虽然存在作者“杜牧”的姓名缺失,但其本质非常明确:

1、它出于《唐诗》;2、它出于《古选诗》;3、它只能是唐诗;4、它不可能是宋诗。5、《唐诗》《古选诗》整体已佚,如果以现代诗选的标准衡量,也许算不上高质量的著名选本,但整体的低质量选本也可能保存有稀少的高质量诗作。

在编者谢维新看来,书中所选是当时知识市场上的“古今之璧”与“事类之要”,与“锦绣万花谷”里的“锦绣万花”是同类美物,并非市井杂货。在逻辑学的事实命题看来,存在于巨量泥沙之中的少量黄金依然是黄金,黄金不因藏身于泥沙而不是黄金。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也说:“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礼”并不因为在“野”而不是“礼”。有人因为书中所引的《唐诗》《古选诗》属于坊间“低劣”选本而质疑杜牧《清明》的真实性。2023年3月,有新闻介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海林告诉记者:‘这首诗出现在南宋后期坊间的低劣诗选中,确实令人怀疑其著作权。’”这当然是必要的“合理怀疑”。问题在于:“低劣诗选”是价值命题而非事实命题,因为价值高低和作品真伪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合理”的意见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存在。同时“低劣诗选”还是一种“以出身论英雄”的“非逻辑思维”(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40页),并不构成否定杜牧著作权的证据或可信证据。现在出土的一些文献——比如部分墓志文献,都只是当时的独有文献、私藏文献、边缘文献而非主流文献,只要这一文献可以和其它已被确认的真实信息相互印证,就不会因其晚出、独有、孤证、非主流,就被永久封存于“确实令人怀疑”的废料库之中。

杜牧之名与《清明》之诗,“人诗合一”出现于文献之中,首次是五代时乐史所记的“杏花村在县理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第2次是以南宋后期刘克庄 (1187—1269)为初始编撰、刊刻于宋元之际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第3次是宋末谢枋得(1226—1289)编《千家诗》卷上,诗题“清明”、诗人“杜牧”、诗篇4句均同于刘克庄本。第4次是南宋于济、蔡正孙(1239—?)编集的《唐宋千家连珠诗格》卷3,杜牧《清明》及诗篇全同于刘克庄本和谢枋得本。蔡正孙是谢枋得门人,而谢枋得又与刘克庄两人共享岁月43年。说明南宋之后,杜牧《清明》的文献源流,与学者师承及其生存时空,存在连续与共享关联。

三、《千家诗》里的杜牧《清明》

刘克庄编撰过《唐五七言绝句》,其《序》最近引起笔者注意:

“野处洪公(洪迈)编唐人绝句仅万首,有一家数百首并收而不遗者,亦有复出者,疑其但取唐人文集、杂说,令人抄类而成书,非必有所去取也。余家童子初入塾,始选五、七言各百首口授之。切情诣理之作,匹士寒女不弃也,否则巨人作家不录也。……童子谓曰:‘昔杜牧讥元、白诲淫,今所取多边情、春思、宫怨之什,然乎?’余曰:《诗大序》曰:‘发乎性情,止乎礼义。’……夫发乎性情者,天理不容泯;止乎礼义者,圣笔不能删也。小子识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4,四川大学出版社)

这段也许只是虚拟的庭训之词透露5点信息:唐人绝句不止“仅万首”、刘克庄遴选100首唐人七绝口授家童、刘氏特别关注而且推崇杜牧、所选七绝“切情诣理”亦即非常生活化与接地气、篇目不限在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之内。

令人惊异与深思的是:流传的杜牧《清明》与之一一吻合。再进一步考索,所谓“昔杜牧讥元、白”,见于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引述的李戡之语,李戡生前编有一部后来失传的《唐诗》。可见刘克庄这几句话是针对编选唐诗而言的,说明刘克庄在选唐诗问题上既了解杜牧,也了解李戡。当今部分学者因为杜牧《清明》不见于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否定其属唐诗更非杜牧诗,他们可能没有读过或没有认真读过刘克庄此《序》。李更、陈新在前引《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点校说明》中,论证《后村千家诗选》“实际与刘克庄无涉”的9条证据,也没有1条涉及杜牧(第4—5页)。

清代大学者阮元注意到刘克庄编选过唐诗绝句与宋诗绝句。他的《揅经室集》卷1《<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二十二卷提要》说:

“《后村大全集》内有《唐五七言绝句选》及《本朝五七言绝句选》《中兴五七言绝句选》三序,或锓版于泉、于建阳、于临安。则克庄在宋时固有选诗之目。此则疑当时辗转传刻,致失其缘起耳。……所选亦极雅正,多世所脍炙之作。”按:阮文中所言3本绝句,前引今版《后村先生大全集》均无“选”字。

笔者以谢枋得编、王相注、黎恂注《千家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梁吉平校点)进行统计:所收唐七绝36首,杜牧4首,唯一最多;依次为《清明》《江南春》《七夕》《秦淮夜泊》,《清明》居首。“唯一最多”反映了杜牧的七绝地位独占鳌头,“《清明》居首”反映了《清明》在晚唐五代至两宋时代的风行热度,逐渐超越于杜牧的其它七绝,符合陈寅恪先生所言“数百年来实唐诗最流行之一首”的著名评判。其次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各3首。其他王维、高适、白居易、李商隐等20人各1首。元稹没有入选。杜牧七绝地位跃居李白、杜甫之上,即使去掉《清明》,仍然与李、杜平起平坐。这一点,高度吻合刘克庄关注杜牧直面底层人生及其情理的诗学取向,即“切情诣理之作,匹士寒女不弃也,否则巨人作家不录也”。表面上,刘克庄将“昔杜牧讥元、白诲淫”斥为“童子之见”。实际上,刘克庄并非不知道那是杜牧借李戡之口不满元、白而已。换言之,刘克庄认为“童子之见”不足为训,希望“小子识之”。这一发现一新耳目。我主张刘克庄是一系列《千家诗》选本的初始编撰者,流传甚久的杜牧《清明》,就在刘克庄原选100首唐人七绝之中,并非如后人所言是书商为了射利而伪造托名,因为没有哪一位书商具备伪造“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学才华。而且凭空加入杜牧《清明》,一诗之力也不可能为射利的《千家诗》带来利润暴涨。如果整体“低劣”的《千家诗》不受欢迎,《清明》一诗更不可能独支大厦于将倾。定性《千家诗》“低劣”,其实未必符合宋末、元、明、清一系列大儒巨子童年学习《千家诗》的实际效果。一切议论尤其是学术议论,最好严格以逻辑自洽和事实存在为依据。

刘克庄之后多人次增补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1、选家以“唐贤”、“宋贤”、“时贤”3个时段来区分作者时代。杜牧属于“唐贤”,自然对应于“古选诗”的“古”,以及“古今合璧”的“古”。

2、此选书名的“唐”和书内的“唐贤”,时间意识与《锦绣万花谷》的《唐诗》、《古今合璧》的《古选诗》一脉相承,所指都是毫无疑义的“唐诗”即“唐贤”之诗。也就是说,宋代诗人和学者,从来没有任何人将《杏花村》或《清明》或杜牧《清明》,理解为“宋诗”或“宋贤”之诗。“杜牧《清明》”,只有一个实质上的统一身份:唐诗、唐贤之诗和杜牧诗。

四、“清明假日”里的杜牧《清明》

从公元790年开始,中晚唐人享有长达7天的清明假日,具体指“清明前3天+清明+清明后3天”。此后,诗歌语言“清明”+“时节”的比邻配置,甚至“清明时节”的特定结构,兴起并流行于唐五代的春游诗词之中。杜牧在清明假日里首创了“清明时节”的时尚短语。笔者先后发现:《清明》诗中3个独有韵句及其多重特征,接近整体再现于韦庄早期的远游诗作,第3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的特型独句,也被韦庄的顶级名作《秦妇吟》精仿为“借问女郎何处来”(格式为杜牧独创的“借问+名词+何处+动词”)。《清明》4句,全面并且唯一复现于韦庄之诗。杜牧韦庄是京兆长安的樊川同乡,杜牧卒时韦庄16岁。这是杜牧创作《清明》的铁证,也是韦庄烂熟《清明》的铁证。至此,可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杜牧成为无可争夺、无可更易的唯一作者。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