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厂|| 太子山碑——大厂人共有的文化情结
2024-03-18 17:01:32

我想只要是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大厂人在他们的家里泛黄的相册里,或者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定有一张以太子山碑为背景的照片。

近期我在视频网络平台和大家分享许多大厂故事:从远东第一大厂永利铔厂到大厂名人范旭东、侯德榜,从关门桥的碉堡到西厂门的商场,从吴家洼的小吃部到氮肥厂的毛主席雕像……引起了许多大厂人的不同反响。的确,这些都是我们老大厂人记忆的载体,失去了它们也许我们就失去了一段温情的记忆,因为它们都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有一位离开大厂多年的网友私信问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太子山公园,原来的场景都还在吗?为了详细地回答他的问题,我再次来到了太子山公园。

眼前是太子山公园的标志景点——太子山碑。目前这块碑已经是南京江北新区文物保护单位了。但在我看来,这是我走访过的最不像文保单位的文保单位,因为我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几乎很难寻觅到这块碑的史料。只是在《文化江北》这本书里,有几句对它简单的介绍:

“太子山碑位于大厂街道太子山公园内,传说太子山得名于天庭龙太子下凡,后葬于此山。现碑刻嵌于太子山公园南侧假山顶部,碑刻为青石质,正面题有‘太子山’三个大字,背面有太子山庙兴修始末记。正面的题字受腐蚀,不太清晰,背面因嵌入假山而无法观赏。”

这几个题字既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写;又史无记载,不知何时所书。字体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拙、朴实、率真、不造作,如懵懂少年。此外据我亲眼所见,此碑的背面并没有书中所载的文字。

那么这块无法考证何人何时所写的碑石,何以会成为文保单位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

其一,与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太子山传说有关。相传东海龙王太子化身人形出游,巧遇渔家姑娘阿凤,两人从一见钟情到相知相恋,最终结为夫妇。岂料这段美满姻缘不幸被龙王阻拦并拆散。龙太子被困,阿凤为救夫被龙王的兵将从空中抛下身亡。太子悲痛欲绝,决定永留人间与爱妻共赴黄泉,遂自尽而亡。后夫妇二人化作“合抱石”,所在山头则被称为“太子山”,并建庙供奉。因此,这块太子山碑也许被很多当地人当做太子山传说的实物印证。

其二,我想就应该是与这里是众多大厂人共有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情结有关。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厂人,在他们泛黄的相册里,都有以“太子山碑”为背景的照片。他们记忆的深处除了这一块太子山碑,还有一级级登山的石阶,山上耸立的太子阁,山下微波荡漾的太子湖,还有溜冰场、儿童乐园,以及给无数孩子们带来快乐的猴山上那些会翻单杠、会荡秋千的美猴王们。

如今公园里的儿童乐园还在,只是似乎少了一点孩子们的欢笑声。

猴山这些美猴王还在自由地荡着秋千,只是少了游客们投喂食物的热情呼唤。

波光粼粼的太子湖还在,只是没有了从前让我们可以荡起双桨的游船。

三孔的太子石桥还在,你依然可以随时来到这里,独自凭栏,想无限江山。

那一片醉美的荷花池还在,你依然可以夏日赏别样红的映日荷花,秋天可以观听雨声的残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防空洞还在,你依然可以在夏日的午后来这里寻幽探秘、纳凉怀古。

这一方曲桥凌波的睡莲池以及池边的紫藤廊都还在,你是否还记得夏日静静盛开的睡莲与春日绽放的紫藤花?

登山的石阶还在,你可以借一缕冬日的阳光重新抚摸你过去的足迹。只是原来矗立在山顶可以登高望远的太子阁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雕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第10次搬迁到此的长芦崇福禅寺,让太子山多了几许禅意和幽静。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在太子山公园这些“在”与“不在”的永恒交替中,太子山碑永远是大厂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情结。

作者:大厂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汤益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