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改革后江苏首场书法省统考开考,“王羲之书法大字典”成临摹考题
2023-12-09 21:15:26

12月9日,江苏迎来艺考改革后的首场书法专业省统考。虽然参考群体并不算特别庞大,但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省统考的到来还是迎来了各方关注。尤其是考题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加考验学生的文化功底。

考点周边的空气里都飘着墨香

冲刺阶段,考生每天练习10小时以上

在南师附校考点,空气里都飘着若有似无的墨香。考生们自带毛笔、墨汁、砚台、毛毡等考试用具进场,气定神闲。根据考试安排,江苏书法类专业省统考考试包括书法临摹、书法创作两个科目。书法临摹的考试内容为对照两种不同字体范本进行临摹(30字左右),考试时长为90分钟。在不增减字数、不改变文字顺序、保持竖式和直行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往左)的前提下,可自行安排作品的章法布局。书法创作则需要完成两幅不同书体的作品,一幅是以篆书完成命题创作,另一幅考生则需要在楷书、隶书、行书中任选一种书体完成命题创作,书法创作的考试时间同样为9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考试说明中明确标注了“不提供印刷体篆字”,这也就意味着考生需要在创作前,先将提供的印刷体作品“翻译”成篆体字,然后再开始创作。此外,在精准的“书体翻译”之外,让作品气韵生动,同样需要动一番脑筋。

南京燕子矶中学考生刘同学告诉记者,“书法讲究‘取法有源,用笔精到’,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感觉要对’。 即使一个字甚至一个笔画写得不好,也会影响整体的质量。”最后的省统考冲刺阶段,小刘一天练习10个小时以上是常态。“我的隶书学的不算好,所以一天练 20张隶书。因为长时间写字,手腕经常红肿疼痛,只能贴着药膏坚持。”

省统考免去考生奔波之苦

应考更加“下功夫见真章”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2024年艺术类专业基本实现省级统考全覆盖,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2024年江苏省开设音乐、舞蹈、表(导)演、播音与主持、美术与设计和书法等6类专业省统考。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正明告诉记者,过去书法生参加艺考是“广撒网”,算好时间辗转于全省各地包括相邻省市报考,在时间和经费上消耗不少。艺考新政落地之后,不仅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阅卷角度上讲,统考也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因为各校老师审美差异带来的评判标准的不同。

但也有家长感到失落,考生家长赵女士说,以前有校考的时候,哪怕考生统考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多报考几所院校的校考来弥补。现在校考少了,碰运气的几率也小了,想靠“速成”通过艺考的风险变大了。

考题都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

文化含量满满,考生并不觉得难

一整场考下来,考生们感觉咋样?12月9日下午5:15考试结束,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 “篆书创作考到的古诗我没见过,但里面的字并不难。”王同学表示,自己的书法强化是从高一开始的。“小时候的书法学习算是‘小打小闹’吧,真正决定走艺术道路是从高一开始的,毕竟练了这么多年,舍不得。”记者在考点采访时发现,多数考生的反应都和小王类似,虽然对文本并不了解,但对篆书的“翻译”感觉都挺良好。

几位考生向记者回忆出了本次书法省统考的考题:书法临摹的字体范本是楷书《王居士砖塔铭》,行书《集字圣教序》;书法创作中,篆书的“待翻译”文本是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另一幅书体“三选一”的文本是首七言绝句,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其中,《王居士砖塔铭》来自唐代的一位“民间高人”敬客,古朴高雅,是唐代楷书的佼佼者。《集字圣教序》同样诞生于唐代,弘福寺的怀仁和尚带着团队,在全国广搜东晋王羲之传世作品中单字,共同完成了这一“王羲之书法大字典”,行书练习自然也绕不开它。

书法创作的两首诗,无论是文字数量还是意境表达都不算含蓄。尤其是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一首,精深而富有理趣,考生充分理解文本后,作品的章法布局会更加得体。

高分作品不仅靠“笔力”

“气韵生动”的关键还是文化知识储备

“让作品气韵生动,不能只会‘写字’,理解文本作品也是很需要的。这就要求书法特长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对于文化知识的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书法专职教师薛荣表示,这一导向与艺考中对文化课“门槛”的提高逻辑是一致的。“考生只有充分理解作品,才能让自己的书法创作更加灵动。”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正明表示,艺术生文化课“门槛”的提高十分必要:“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艺术创作走不远!”黄正明说,不管是学油画、书法还是设计,南京大学招艺术类的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先考文化课,再考专业水平,学艺术的孩子更要把文化课学好,“可能早期还不明显,但等进入艺术创作高峰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艺术道路上能不能走得更高、更远,文化素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瓶颈’,并不是靠单纯的艺术技法就能解决的。要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其背后一定是文史哲等素养的综合支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杨素平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