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2023-06-03 21:44:14

“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在南京林业大学化工院姚天煜的童年记忆里,外婆家河南兰考县百姓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让白茫茫的盐碱地长出绿油油的小麦,成了姚天煜孩提时的梦想。

2021年9月,跨入大学校门不久的姚天煜被遴选到学院的“梁希创新实验班”。这个以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梁希先生命名的实验班是南林大化工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学院推行的“本科生学术导师制”让这群初入大学校门的科研“小白”迅速找到了研究方向。在实验室,姚天煜与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刘若琦结识,一同进行从生物质中提取多巴胺的实验,因提取困难,实验一度陷入停滞。但姚天煜却意外发现,在碱性环境下,多巴胺会进行自主聚合成一双厚实的“手”,将钠离子包覆在掌心内。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还是大学新生的姚天煜兴奋不已。她从小就知道,白色粉末“钠”是盐碱地阻碍植物生长的“杀手”,把“钠”制服了,盐碱地不就可以长出肥美的庄稼来吗?于是,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2022年2月,姚天煜和同学刘若琦、林雨竺、杨若菡等组建“攻碱克盐”团队,向自己孩提时梦想冲击。

此后,姚天煜带领团队将稻草、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里提取多巴胺,并把这些多巴胺粉末按比例混合成普通肥料撒在盐碱地里,这些多巴胺便很快能形成“聚多巴胺”。“聚多巴胺”能将盐碱地里的植物生长的“钠”给包裹住,植物便可生长茂盛了。此外,还可促进植物根据自身生长需要调节pH值,既“锁”钠,又“放”钠,有效减少钠沉降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调节土壤,真正使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利用暑假期间扎根乡村,“攻碱克盐”团队的农林废弃物里提取多巴胺法方便快捷,变废为宝且效果好,可使盐碱地从“长不了”到“茁壮成长”,少比例混合在肥料里撒在土壤上,便可促进盐碱地里长出郁郁葱葱的庄稼来。

“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会真正种出来郁郁葱葱的稻田,还是在盐碱地上!”团队成员刘若琦看着稻田感叹道。目前,团队已于江苏滨海、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开辟实验基地。如今,滨海试验田内的水稻已进入收割阶段,绿油油、沉甸甸的水稻惹人喜爱。此外,团队正在院校支持下,筹备成立了南京碱一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致力科技赋能,让我国一片片盐碱地成为“米粮仓”。

通讯员  谌红桃 赵雨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