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黄蓓佳:给孩子们写作,像在“刀尖”上跳舞
2023-03-30 17:09:54

与黄蓓佳的采访,约在她的家中。卧室敞开,书房敞开,未向摄制组做任何掩蔽,任由镜头在房间的角角落落取景、拍摄和记录。她对记者说:“到了我这个年龄,作品带来的名利就完全不重要了,更多地是享受写作的过程。”

黄蓓佳今年68岁。从《我要做好孩子》到《今天我是升旗手》再到《野蜂飞舞》……她的作品,陪伴了中国三代孩子的成长。

整个对话进行得非常顺利,回忆被孩子们团团包围的场景,黄蓓佳笑得一脸开心和畅快,说:每到这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职业比儿童作家更能让人感到开心。”

一场“小升初大战”后,开始为孩子们写书

细数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少人会惊讶于她的高产:《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5个8岁”系列长篇小说、《亲亲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宝贝》《余宝的世界》《童眸》《野蜂飞舞》《太平洋,大西洋》……仅是她海外输出版权的作品,就累计达到数十种。

最近更新的一条朋友圈里,她透露,去年一年哪儿都没去,窝在家里又写完了两部儿童文学长篇。

所有作品中,最受小读者欢迎的是《我要做好孩子》——20多年前,黄蓓佳取材于女儿“小升初”的备考经历,写出了自己的首部儿童文学长篇。

当时为了协助女儿考上一所理想的初中学校,黄蓓佳和孩子们共同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升学大战”。考试结束后,面对家中堆积成山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身为作家的她,犯起职业病,“我对国内的教育现状、孩子的培养方式、以及如何界定‘一个孩子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有了很多想法。”

与同事聊天,对方“怂恿”她:“你可以把这些写成一部小说。”

于是,按捺不住想法的黄蓓佳,花了大概二十天时间,写出了《我要做好孩子》一书。平均日更万字。她在该书后记写道:人到中年又家务缠身的我,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狂奔速度。不是我自己在奔,是我的文字、我的人物、我的故事在引领我疾走……

她笔下的小主人公“金铃”学习马虎,成绩平平,可是活泼可爱,善良正直。原型是黄蓓佳的女儿,又像被考试、成绩困在其中的万千孩子。

自从这本书诞生以后,黄蓓佳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听到孩子们感叹一句同样的话,“黄老师,你是不是侦探,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我的生活?”

她回答说:“我当然不知道他们。可我知道我的女儿。我的女儿是千千万万个‘他们’中的一个。写好了她的故事,自然就写好了‘他们’的故事。”

用黄蓓佳的话来说,《我要做好孩子》是一次误打误撞、阴差阳错的写作,却意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它拿遍了国内所有的儿童文学奖项,同时获得了无数小读者的喜爱。更加神奇的是,到今天,还能在社交网站上看到年龄进入20+、30+的“小读者”发文,重读这本儿时的经典之作。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相信孩子们自己的判断

现在的黄蓓佳处于一种“跨界写作”的状态,一边写成人文学,一边写儿童文学。她告诉记者,前者是满足自己“成人化”的社会表达,但是后者更耗费心力。

去年播出的一档读书类综艺,余华、苏童、西川、黄蓓佳等当代文学大家齐聚一堂,他们聊天侃地,回忆创作的曾经。作为其中唯一一位为孩子写书的作家,黄蓓佳形容这项事业:“写儿童文学,像在刀尖上跳舞。”

她说,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把儿童作家当作他们生活的导师,把作品中营造的世界当成一个真实的世界,相信一切可能性。

“这就是儿童文学作家面对的难题。”你的作品不能过于简单,可是又不能过于复杂;既不能让他们快乐无边,又不能让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失望,过早地失去信心,陷入恐怖。

为了解决这项难题,黄蓓佳总结出一条儿童作家写作“法则”。理想的儿童文学创作状态可以是:在阳光和阴影之间来回地平衡,求取一个最合适的“度”。

此次采访,她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是:“要相信孩子们自己的判断。”

以《我要做好孩子》为例,她在结尾描述了一场“小升初”的考试现场:

预备铃声尖锐地嘶叫起来,没有来得及走进考场的孩子们开始加快了脚步。卉紫(金玲的母亲)在心里无声地喊:“跑啊,孩子,冲刺啊!”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黄蓓佳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却没向读者交代:“为什么要这样写作?”直到去年,她参加那档读书类综艺,和孩子们一问一答间,聊到小主人公“金铃”的结局。她才笑着揭秘:“我是故意的。”黄蓓佳说:“金铃有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应该交由读者去猜测和想象。”

疑惑了,思考了,孩子们读过的每一本书才算是“有用”。她提到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20世纪70年代,阅读兴趣最为浓厚的阶段,正是最缺乏阅读机会的年代。为了寻找一本书来看,需要绞尽脑汁。所以,只要手边能够拿到书,她就会如饥似渴地扑上去阅读,看到什么就读什么。

什么养猪啊、养鸡啊、农作物栽培、医疗卫生手册、中国历史、世界地理……她都拿来看。“那时候,看了很多杂书。”

但是很多年后,她回想自己的少年时代,读的每一本书,都不是白读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一张纯粹的白纸。读书,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撒下墨水。撒下蓝墨水,那张纸就变成蓝的,撒下红墨水,那张纸就变成红的。当我开始写作时发现,这些墨水,统统都用得上。”

踮一踮脚,给孩子们有深度的阅读

从第一本儿童文学“取经”女儿小升初的备考经历,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黄蓓佳的两个外孙女都已经进入阅读年龄。20多部作品,让她几乎包揽了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的全部奖项,包括但不仅限于“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

很多人向黄蓓佳讨教写作的方法,她的答案始终如一:我就觉得,人和人的灵魂是相通的,虽然我们年龄不同,但今天孩子们的感受,我也曾感受过。

黄蓓佳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

“为什么能把孩子写得活灵活现,好像窥见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样?”有人从这个问题出发,总结黄蓓佳写作的特点,最明显的一处是她和小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视”:她从不认为孩子的世界就一定纯净,她认为孩子的内心和成人一样复杂。

在黄蓓佳搭建的儿童文学世界里,主人公有普通的孩子,有残疾的孩子,也有留守的孩子。她毫不避讳地用儿童的笔法,去描绘单亲、家暴等现实世界会发生的令人头大的事件。

黄蓓佳说,她希望自己写出的作品,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压舱石,“阅读时踮一踮脚,长大后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遇到问题,不会一下子突然惊慌。”

“但是,真的不要小看这些孩子。”《我飞了》这本书出版后,她到学校的每个年级调研一波,走进三年级教室,问孩子们最喜欢书里面的哪一个人物,设想的标准答案是两位形象极其正面的主人公。但是现场却有一名孩子回答:她最喜欢里面的父亲,一位在妻子去世后、迷上赌博、疏忽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她想到了父亲抚养自己长大的不易。”

“你以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懂。”讲到这里,黄蓓佳哈哈大笑。

整个采访过程中,只要提到小读者,她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快乐。她告诉记者,相比成人读者,孩子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加直接,他们会抱住你,跟着你,七嘴八舌地拥着你,甚至亲吻你,“我就特别开心,觉得这么多年的写作,不是白写的,值了!”

快问快答:

S=孙庆云 H=黄蓓佳

S:去年看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H:去年读书侧重历史和传记类作品,作者并不很有名。

S:您在朋友圈经常表达对电影的喜爱,近半年印象比较深刻的几部是?

H:新晋奥斯卡影帝的作品《鲸》,喜剧形式讲述一段电影史的《巴比伦》,二战题材的西班牙电影《时间的针脚》,写一个德国乐团女指挥家的《塔尔》。

S:什么时候迷上的电影呢?

H:退休之后,眼睛视力慢慢退化,阅读比较吃力,尤其晚上光线不足时,于是习惯了在晚上用手机投屏观影。手机上有很多电影公号,资源链接非常多,打开也方便。

S:您好像很爱好旅行?

H:是的,职业作家总是面对电脑和自己的文字,其实是很孤独的,因此喜欢跟朋友们结伴旅游。

S:去过哪些国家和城市?今年有没有什么新的旅行计划?

H:已经去过中国的每一个省市,世界上至少六十个国家。今年会去肯尼亚非洲大草原看动物迁徙。

S:方便简单介绍一下还未正式出版的新作吗?

H:新的一本儿童小说《黎明动物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出版过程中,写了一个战争背景中的动物园的故事,是我的所有儿童作品中可读性最强的故事。

文 | 实习生 袁先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拍摄 | 朱信智 吴伟龙(实习)

视频剪辑 | 孙庆云 牟莹莹(实习)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