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巷子里的烟火气
2023-03-30 14:49:30

提起苏州,人们对它第一印象,大抵是一座园林遍地的城市,但他们时常忽略了勾连起这一座座园林的巷子。在过去,水泥马路还未修起的时候,苏州的巷子可以说是整座城市里最畅通的交通要道,见证着苏州人每一天的忙碌。

清代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


可小巷却不像园林一般寂静,算得上是苏州城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叫卖声、闲聊声、评弹弦索声和昆曲拍曲声在其中萦绕,好不惬意!所以,苏州巷子的烟火气与苏州整座城市的古典雅致相比,倒是颇有些“静中取闹”的意味。

历史悠久

习惯上,人们更喜欢将苏州巷子称之为苏州小巷,因为它不同于北京的胡同巷子连现行的小轿车都能驶入其中的宽广。苏州巷子是狭窄的,就像戴望舒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尽管苏州小巷并非都是悠长的,但巧的是,苏州还真有一条巷子叫作“丁香巷”,它西起平江路,东止仓街,北面是中张家巷,南面是大柳街巷,是典型的苏州巷子。

苏州小巷是如何形成的,倒真没有确论,只能说是依靠先人的智慧,至少在苏州城诞生后不久,小巷就应运而生了。这当然与苏州城的总设计师伍子胥脱不开干系,毕竟是他想出在太湖之滨的土地上,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选址建设方针,建设出桥接巷攘的苏州城。如此精妙的设计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从现存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苏州府志》卷五《坊巷》中记载的“图经所载,古坊六十,郡郭三百余,巷当时已莫考其名,历年既多,更难核实,兹就郡邑志中所纪者采之,或存或废,概从缺,如旌孝旌节之坊已详,各传不复赘云”中就可以看出,小巷的建筑在苏州城中不仅流传,且兴废之事经常,导致无法具体统计其数量。故很多在《苏州府志》中能见到的巷子,现今已不复存在。

清光绪九年《苏州府志》刻本

不过,要是如今去到苏州,倒也还是能见到许多小巷的,像苏州童谣里唱的“一人弄,二门口,三茅观巷,司(四)前街,吴(五)趋坊,菉(六)葭巷,戚(七)姬庙弄,北(八)街浪,久胜巷,十全街”,都是值得一去的。

除此之外,苏州还有几条历史名巷。

首值一提的名巷就是“王废基”(皇废基),听名字好像不太像巷名,如今看来也十分普通,但实际上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此处可是十分繁华,毕竟当时张士诚的吴王宫就建在此处,不过后来兵败以后就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在之后的岁月里,王废基也曾被明朝官员魏观使用,但被人以“复宫开泾,心有异图”的名义举报,以致被腰斩,故此处又被荒弃。直至清朝末期,此处都如同乡野一般。清朝诗人顾福仁就在《姑苏新年竹枝词》中写道 “王府基前荠菜生,媵他雏笋压凡羹”,可见此处因无人打理,而野菜丛生。不过,可能正因为杂草繁茂,无人居住,倒成为了避暑的好去处,沈复在《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就曾写到由于自己居住的仓米巷夏日太过炎热,就去到王废基租屋消暑。

南宋《平江图》苏州碑刻博物馆藏

其次便是“朱家园”,北起西善长巷,中段弯折,分别与伍子胥弄、寿宁弄、石皮弄相通,南至小教场,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巷。“朱家园”,顾名思义,这条巷子与朱家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朱家人就是兴起“花石纲”的朱勔一家。在宋朝时,朱家园确实不只是一条巷子,它还是个大园子,里面收藏着朱勔因“花石纲”被皇帝嘉赏的物品,还有其打着皇帝的名号违法搜刮的百姓资产。简而言之,朱家园几乎就是一个非法窃取物品的聚集地,所以自然引得当地百姓哀怨不止,甚至引起了公愤,由此兴起了“以诛勔”为口号的方腊起义。而皇帝为平息民愤,不得已才把朱勔及其弟侄的官职罢免,但实际上并未伤及朱家根基。故待到起义军被镇压以后,朱勔一家又活跃了起来,更是训练起自家的私兵。自此苏州人又继续活在朱勔的阴影下二十年之久,直到金兵南下之时,朱勔才在举国上下的强烈要求下被处死。史书记载“勔死,不数日墟其圃”,“不数日”足以可见苏州人对于朱勔的怨气积压已久。

前面说到的两条巷子,可能与现在的苏州间隔很远,但“五卅路”,相信苏州人是不陌生的,在那里目前保留着“同德里”和“同益里”两条巷子。五卅路,原先叫作“马军弄”,之所以改名,确实与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在惨案发生之后的第二天,上海方面就派遣了共产党员蒋长麟来苏州了解情况,并转达相关指令。苏州方面的地下党组织在得到命令之后,马上展开行动,由苏州工人俱乐部和学生联合会率先成立了苏州各界联合会,与爱国人士一同声援上海。之后,工人俱乐部连夜印刷好了一万张标语和三万份传单,而学生联合会则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罢课游行。从6月1日起,学生们就开始散发传单,之后分别于2日、7日和25日踏上街头示威游行,队伍一次比一次庞大,路线也一次比一次更长,全城主要街道都拉上了“卧薪尝胆”、“永志不忘”的标语。与此同时,募捐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在经济上援助上海。苏州人在此次抗争中团结起来,革命队伍也成长壮大,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所以,在1926年5月30日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讨论决定将原来的马军弄改名为五卅路,以纪念五卅运动。

反正,苏州小巷之多是说不完的,当你踏入苏州时就会深刻感受到,几乎出了巷子还是巷子,而你有时似乎还感觉不到,只发现眼前又多了一块蓝底白字的小巷名片,才发觉原来已经在另一条巷子。

清幽雅致

苏州城,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城市,伴之小桥流水,轻盈素雅的建筑风格,无形之中暗藏着一种温柔。而小巷就是此种风情中最重要的一节,它贯穿着整个苏州城,联结着重重叠叠的民居建筑。所以,小巷的本质是清幽雅致的。但如果要提苏州小巷的话,其中深巷又是更具有代表性的,构设更为丰富,其主要由巷门、巷路、石库门、砖雕门楼、金刚腿、深巷大院等构成。

过去,在进入深巷之前,你会看到巷门。其是从唐代的里坊制中的坊门演变过来的,当时坊内和坊外是严格分离的(坊内是居民区),到了时间一定要关闭坊门,且坊门关闭期间严禁随意游走,直至坊门开启。但是,这样的生活,实是无趣,故到了商品经济繁华的宋代,自然就被淘汰了,形成市场与居住街坊交杂的形态。以后虽也有某某坊之称,也只是地名而已。不过巷门在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在20世纪初还是很常见的,窄巷为独扇巷门,宽巷为双扇巷门,由粗壮的杉树圆木做成,十分高大。

进了巷门,踏上的便是巷路,一般由弹石或青石板铺设而成,路的两旁就是高高的墙,置身其中,由于巷子狭窄,便会觉着这墙可真高。接着会留心到墙上的斑驳,或许上面还攀附着一些古藤、瓦花,不过此建设如今也保存的不多。而再将视线上移,你会见到几扇窗子,但怎么也看不见里面具体是怎么样,毕竟墙确实是高啊。

接着,你往前走,会看见一座石库门,由门框和门两部分构成的,门框用坚硬的金山石凿成,门则用清水条砖扁砌在门板上,所以又叫“墙门”。在过去,这样的构设是为了以防巷子起火蔓延,而金山石和清水条砖都可以隔火,同时清水条砖也还能起隔断虫蚁的作用,故石库门是小巷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石库门 图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进了石库门以后,不应直走,还应再反过头来看看石库门背面的砖雕门楼。苏州人的手艺是高超的,不仅有苏绣,还有砖雕。之所以苏式砖雕的门楼会向内,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吴地的文人气息,即虽处闹市之中,但悠然自得,颇具“大隐隐于市”之感。一般而言,苏式库门楼砖雕的基本构设由上枋、下枋、字牌、兜肚、垂莲柱、斗拱和拱眼壁构成。砖雕的内容则一般以绘画和书法为主,清代的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就写到:“大厅门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可见苏式砖雕之精美。

但实际上,以前进入石库门是需要跨进来的,而跨过的那个门槛就叫做金刚腿。相传是负责建造北京宫殿的苏州人蒯祥发明的,为了应对某一官员提出的要把正门建的特别高,但又不能妨碍正常出入的要求,所以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利用榫卯结构可以随时拆卸的门槛,既可以显示出主人家的威严,又不妨碍正常出入。不过,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金刚腿也慢慢消失在大众视野。

大石头巷吴宅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而进了石库门后,就能见识到真正的深宅,里面的大体设计是一进一进的厅堂,包括门厅、轿厅(茶厅)、大厅、二厅、主厅、内厅等,一厅一进,最多七进,每厅之间依靠天井间隔,如还有余地,则可以建设后花园或者花厅、书房。从门楼到大厅之间,只能建一层,另外如花厅、账房、书房等亦是如此,只有到了内厅(或称女厅),才能建楼。

不过依次穿过如此多的厅室,终归是有些许不便的,故大宅里面一般还会修建备弄,即巷子里的巷子,直接从大厅通到起居室,甚至有的宅院还不止一条。而备弄一般不会很宽,一至两米左右,大都青砖铺地,两旁是白垩墙,只靠头顶的几扇天窗采光,较为昏暗,到了夜晚则必须要点灯,否则容易摔个大马哈。

在苏州,这样的深巷古宅仍有所留存,如学士街的王鏊故居、平江路的潘家故宅、苏州葑门内的紫兰小筑和大石头巷吴宅等,虽说其中有些深巷建构已不存在,但仍可见深宅建设之精妙。

世间烟火

苏州的巷子是有着两副面孔的,它本质上是清幽雅致的,但如若与百姓生活碰在一起,又热闹非凡。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苏州巷子里的叫卖声,那就是美食的乐音,说得上名的就有热白果、烘山芋、橄头山芋、铜锅菱、肉馅梅花糕、糖粥等。而最接地气的苏州小巷小吃,这就得说说苏州人童年中印象深刻的骆驼担。骆驼担并不是具体的吃食,而是走街串巷的苏州商贩们身上挑着小吃的担子,用竹子做成,因其形似骆驼,故名。其性质实际上有点儿类似于我们如今移动的三轮车小吃店,担子里也装着炉子、锅、作料和碗筷调羹等,所以也被苏州人称之为“一担挑”。骆驼担主卖的有糖粥,当然也有馄饨、焐熟藕、桂花糖芋艿小圆子、糯米热白果等。为吸引顾客,商贩们还会在骆驼担上绑上竹梆,一路上边敲边喊,像“笃笃笃,卖糖粥”等,不过这样的声音如今也已几乎消逝了。至于“骆驼担”,如要想见,倒也可以去苏州民俗博物馆里瞧上一瞧。

苏州人喜爱甜食,自然小巷小吃也倍多甜食,且因时而换,像水果蜜饯就有刨皮甘蔗、生切藕片、水红菱、白糖杨梅干、汤汁蜜枣、金桔饼、山楂糕、腌金花菜等等。特别是巷子里卖的玫瑰酱,让人回味无穷。另外,糕点也是苏州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像定胜糕、大方糕、扁豆糕、豆沙糕等都是人人爱吃的。

当然,小巷的叫卖声可不止卖吃食一类,还有卖花、磨剪刀、箍桶等,所以小巷中还会响起“栀子花—白兰——花”“削刀——磨剪刀!削刀——磨剪刀!”“箍——桶”等的声音。甚至,为留下这些独特的声音,苏州民俗博物馆还专门录下了一盘老苏州叫卖声的磁带。

在过去,除了叫卖声以外,巷子里还有闲聊声,而最聚集的声音就来自于茶馆,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有时还会给手艺好的茶博士(即堂倌)喝个彩,总之好不热闹。

苏州茶馆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当然,苏州人的生活里还少不了音乐的熏陶,那时候的苏州,只要稍微上点档次的茶馆,都会有自己的书场,请评弹艺人来到书场表演。以前的书场,规模并不大,能容纳一百多人就算得上是大书场了。台上布置的也很简单,就一张半桌,两把高椅,分别披上桌帷、椅帔以及锦墩等装饰即可,但却显得十分典雅。书台的两侧挂着两块木牌,用以报幕,写上演员姓名和表演书目。苏州评弹分为两种表演类型,评话和弹词,评话类似于相声,又称为开讲,弹词则称为弹唱。台下即是观众台,整齐地摆放着八仙桌、藤椅或是方凳。在过去,艺术评论也是很自由的,也一些老观众听得久、听得多,锻炼出了敏锐的感知力,有着相当高的鉴赏水平,便也会给新评弹艺人提提建议,所以评弹艺人对于坐在前排的老听众是十分尊敬的。

而除了苏州评弹以外,苏州的昆曲也是备受小巷居民喜爱的,而且民间还藏有高手。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载了一位在糕团店工作的普通人对于昆曲之热爱,不仅熟知各昆曲作曲家,还能唱《刀会》、《训子》等关公戏,可以说是老戏迷了。总之,人间天堂的小巷绝不孤寂。

苏州是一座昂扬向上的城市,她既古老又现代。苏州的小巷也是如此,其古典的外衣下包容着现代生活,骆驼担早已换成了小吃车或是固定店铺,茶馆则更加的正规化,辅之以科技……很多东西都只存在在了老一辈苏州人的记忆里。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要苏州人在,苏州小巷的烟火气不会消散,只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若真想感受苏州小巷的烟火气,不如即刻就出发吧!梃梧

【本文原发吴文化博物馆,经授权转载】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