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岗位都是阵地:英雄的武汉人民在疫情防控战斗中
2020-02-12 09:51:28

2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频连线湖北武汉抗击疫情前线。他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只要同志们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英勇的武汉人民战斗在城市的每一个街巷、医院、社区和楼宇。他们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他们不惧危险、不辞劳苦,他们敢于牺牲、敢于放弃,他们守望相助、万众一心……正以各自的英雄行动,坚定地守护着这座英雄的城市。

抗疫前线,每个岗位都是阵地

大家恪尽职守尽心尽责

7日,中华路街道西城壕社区党委书记翁文静(右二)与志愿者柳莹(左一)、张琦(左二)上街进行防疫宣讲。新华社

江汉区汉兴街民航里社区党委副书记童岚,身为一名残疾人,累病了好转后,又到一线战场。其间发热,他把自己隔离在办公室工作。

从大年三十开始,全天候迎战。1月28日夜间,童岚突感发热,走路都困难,低烧37.5℃。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自己隔离起来,同时通过手机联系工作。经过休整和医院检查,原来是虚惊一场,只是连续工作后的感冒症状。

最近,童岚在得到医生的许可后,再次穿上战服,回到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场上。“我要和社区群众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社区工作者也不能输啊!”

10日,从辖区返回德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护目镜上已起雾。新华社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哭,我只能把8个月的女儿记在心间。”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李薇薇坚守在防疫一线,她将女儿托付给河南项城娘家老人照顾,心中的思念化作了“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必胜信念。

李薇薇在得知要支援疫情一线后,她和老公连夜把孩子送给姥姥照看。临别时只能抹泪转身,毅然下楼。连续工作数日,李薇薇说:“工作很辛苦,口罩、护目镜戴着脸都是疼的,一天都难上厕所,但想到能让更多的孩子与父母平安相见,一切都是值得的。”

江汉区万科园方小区值班经理刘倩,一个90后姑娘。小区正处在疫情中心地带,人手严重紧缺,她需要每天在小区处理紧急事情,还要为独居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送菜送药送物资。“业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抗疫前线,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台北派出所的民警王倩,在得知防控形势严峻后,主动请战,从老家武穴紧急赶回武汉,途中经过5道路卡,最终回到工作岗位;90后西安人李惠洁,一个人生活在武汉,是G-Super绿地优选超市武汉绿地缤纷城店的店长,每天他都带领全体超市员工保障超市供应;25岁的于海涛,是哈啰出行的一名单车猎人,在每天早晚高峰前半小时,都会到医院附近把散乱的车摆放整齐,给医务人员出行提供方便让出绿色通道……

克难攻坚,每个人都勇于担当

大家牺牲小我挺身而出

9日,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道志愿者在对街区进行排查。 新华社

为了能够随时进入最危险的感染区工作,疫情暴发以来,武汉协和医院超声科的女医生们你帮我、我帮你,都把头发剪短了。

11日,超声科主任谢明星说,超声对新冠肺炎病人部分致命性并发症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对排除非新冠肺炎的发热也能起到一定鉴别作用。协和医院西区是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超声科的医护人员要到隔离病房对病人进行诊断。

“实话实说,因为要面对全院各个科室,接诊的病人数量也多,超声科医生检查时,与病人零距离接触,接触时间长,加之目前医用物资紧缺,职业暴露风险甚至超过临床医生,这个专业在疫情中的作用与相应的防护,也是一个不易引人关注的灰色地带。”谢明星说,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科室200多名职工没有退缩,让谁上收治确诊病人的隔离病房,谁就立即接下任务。有的医生过年前回了老家,也主动想办法,最终返回武汉加入战斗。

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与这座城市一起战斗,展现了各自的担当。

“我们是2月8日中午接到的黄陂盘龙城省委党校隔离收治点的建设任务。”11日,武汉地铁集团副总经理王金峰说,接到任务的那一天,已经是他把办公室当家的第四天,此前他已参与多个类似项目的改造建设任务。

任务就是命令。王金峰率领的武汉地铁建设团队再次转战,仅用时28小时,他们就完成了6层楼114间房20公里电缆的敷设,为隔离收治点及时投用打下基础。

地铁停运,但武汉地铁6号线司机刘欣一直战斗在社区。他下沉到保利城社区服务,该社区此前已发现多例确诊和疑似病例,人手紧,任务重。到社区报到那天,有户隔离居民家里食物存量不多,刘欣马上主动承担这一任务,乘坐社区保障车前往超市购买大米、面粉、水果、鸡蛋等400多元的生活物资,总重量约为20公斤。

紧要关头,每个人没有丝毫懈怠

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11日,武汉市公交集团公司的司机在擦洗“疫情应急专车”。  新华社

10日上午10时,武汉开发区沌口街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李莎在下班的路上,特意绕到父母居住的社区,透过一楼的窗户,看到不到4岁的儿子隔着玻璃,嘟着嘴巴眼巴巴地盯着她,“好像很生气的样子。”

1月29日,大年初五,李莎和同事们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已经13天没有见到儿子了。武汉发起战“疫”总攻,对确诊、疑似、发热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应收尽收、不漏一人”。9日下午4时到10日上午8时,李莎上夜班。在这16个小时内,她和同伴转运了15个病人到集中隔离点和定点收治医院,“忙得像个陀螺”。特别是有时候在社区门口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感觉都冷到骨头里了,“送完病人返回时,我都是蜷缩在转运病人的公交车座椅上好保暖。”

这几天,李莎一共转运了54个病患。“每天一趟一趟地往返于社区、隔离酒店和定点收治医院之间。虽然身体并不是很好,但也没听她叫过苦、说过累。”在沌口街卫生服务中心,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50多名医护人员都冲上了第一线:预检分诊分流病人,为病人打针输液……

在江岸区永清街沈阳社区,居民们称王锐端和她的先生李龙是“最美逆行小两口”。

王锐端,永清街道沈阳社区副书记,今年是她和李龙结婚的第一个新年。投身战“疫”,王锐端一天没停歇。李龙做好一日三餐送到社区,有时还搭把手当起志愿者,忙到深夜再陪她回家。社区66岁居民曾某发热求助,救援车辆到达,十几分钟不见患者下楼。曾某体重150斤,神志不清,已无法自主下楼。无论谁来背她,都承担极大风险。危急时刻,王锐端想到了老公。李龙穿上简单的防护服冲上楼,把老人从五楼背下、送上救援车。

所幸老人双肺并未感染,因癫痫发作在医院昏迷不醒,如果再迟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疫情当前,每个人不做局外人

大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9日,一位外卖小哥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送货。  新华社

31岁的邵胜强,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第一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自2月3日以来,他在网络上义务当起了有关新冠肺炎的咨询师。平均一天十几个咨询,关于症状、注意事项、治疗手段等,有时凌晨1时还会接到问询电话……

“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盲目恐慌,放平心态,理智积极面对。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也一定会到来。”24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回顾自己11天内从发现感染,到居家隔离,最后依靠药物和自身免疫力成功痊愈的故事,鼓舞了很多正在同病毒抗争的人们。

自助者天助之。疫情突如其来,身处暴风中心的武汉人,在不可抗拒的压力之下,互相鼓励打气,助人与自助,彼此支撑。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主动上报自查和求助信息(2月10日摄) 新华社

前不久,志愿者小宋发的一条朋友圈,感动了不少网友,“天很灰,但心很暖”。那天,小宋最后的任务是送一位同济的护士去医院。

“你们志愿者只有口罩,没有防护服吗?”“没有,物资比较紧张,口罩够了!”“出来做志愿者不怕么?特别是还要跟我们医护人员这种高危群体一起。”

“说不怕那是假的,我知道你肯定也害怕,但你甚至都没有选择的机会。我选择做志愿者,是希望你们在战场一线感到孤独和恐惧的时候,回头一看,身后还有许多勇敢的人,陪你们一起在战斗。”

这位护士小姐姐没有说话,车里正好响起《夜空中最亮的星》,她低声哼唱着,小宋从后视镜偷瞄了一眼,她正望着车窗外,脸上早已布满泪水。

到了同济医院,“你等一会。”几分钟后,护士小姐姐提着一袋口罩和几件防护服放在了小宋的车后座,便回头走进医院大门。

在城市的另一个街区,43岁的杨斌载着沌阳街新民社区的杨婆婆,辗转3家医院,两个小时来回奔波,终于将急需药送到了婆婆女儿手中。而后,杨斌又顺路从朋友那拿了一些蔬菜,让老人带回家。杨斌是神龙公司的老员工,年前招募社区网约车司机,他主动加入,服务至今。(记者陈诚 张晟 高萌 李金友 统筹胡孙华)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