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协同、化工整治、污水处理……人大专题询问直击长江保护难点
2022-11-24 21:20:38

以长江1/7的通航里程承担着超过全线70%的货运量,保护长江母亲河,江苏责任如山、义不容辞。 

11月24日上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举行专题询问联组会议,话题聚焦长江大保护。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15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提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修复、综合立体交通等诸多热点难点问题,提问时开门见山,回应者也直奔主题。

长江办、河长办……协调机构如何动真碰硬?

“虽然成立了长江办、水升办、河长办、攻坚办等市级议事协调机构,但是我们在执法检查中感到,这些机构在联合执法过程当中协调配合不够、动真碰硬力度不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周铁根第一个提出问题。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坦言省级层面江苏目前走在沿江各省市前面,11月底基本可在全国率先实现去年国家警示片里14个问题的整改落实。问题在市级层面出现得更多一些。他说,现在国家层面准备成立一个长江流域的协调机制,那么机制之间打架的问题就可以自上而下得到解决。长江办下一步还要加强和其他各种办公室之间的协同配合,做好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工作,加快形成 “长江大保护”合力,打通责任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加快机制上的协同,还要考虑系统化治理,把长江大保护的“山林水田湖草沙”七方面一体化推进,做到协同更加有力,协同更加有效。

排污口量大面广,如何整改提升?

“目前长江流域年废水排放量已超300亿吨,江苏如何进一步推进整改,破解难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维平提问道。

“排污口是连接水里和岸上的关键节点,我们把它叫做‘最后一道关口’。”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回应道。江苏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累计已排查各类排污口1.6万个,存在问题的9442个排污口已经纳入整治范围,目前完成整治7119个。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了江苏经验。

接下来,江苏将强化排污口“户籍管理”。在监测溯源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入河排污口设置,把排污口整治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配套、污水处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长效监管。

王天琦直言,基础设施跟不上,处理能力提不上,解决排污口问题就是纸上谈兵。目前生态环境部门正会同住建等部门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下决心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其中,无锡、常州、苏州将在2024年率先实现应增尽增。

基本农田“上山占林”、“下水占湖”?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莫宗通提出的问题事关新一轮国土规划实施“三区三线”划分的重大举措,那么,如何更好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并有效纠正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上山占林”、“下水占湖”现象呢?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表示,近期江苏配合自然资源部编制了全国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同时还编制了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问题,刘聪介绍,此次自然资源部门对全省每个地块逐个进行实地调查,将原有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林地、耕地全部予以调整。“现在可以说,划定的基本农田数目上是有保证的,质量上是可靠的。”他介绍,这一轮划定的耕地保护目标是5990.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345万亩,全部纳入了一张图管理,确保守住基本耕地农田的红线。

沿江一公里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何时撤出?

“如何落实长江保护法关于‘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的规定,持续推进沿江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庆抛出疑问。

省工信厅副厅长李强列出一系列数据:从2017年到2021年,江边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739家,其中沿江化工企业3698家,占比达到78%,关闭沿江一公里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114家,目前还剩13家,主要是大型央企、外资和上市公司。

“我们已经制订了‘一企一策’的组织意见,在2025年前完成搬改关。”他表示,省工信厅将严把产业准入关口,禁止在长江干支流沿岸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加快绿色智能发展,通过智能化建设促进沿江化工产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显著提升。

湿地面积全国第六,如何强化修复打造亮点?

在执法检查中,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保龙关注到省内少数地方存在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的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省林业局局长王国臣的回应直面问题。他表示,一方面将细化调查,理清本底,绘就完成全省湿地资源“一张图”;另一方面突出保护,完善法治。目前已正式启动《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并研究和部署湿地公园、名录管理等配套制度的修改完善。同时,围绕重点,强化修复,加大对长江、太湖、洪泽湖等重点区域的湿地修复治理力度,持续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最后就是聚焦优势,打造亮点。江苏湿地面积全国第六,沿海岸线是国际候鸟迁飞的重要中转站,接下来将不断创新举措,提升湿地保护工作在全国、全球的影响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样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