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4日,为了纪念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行65周年,来自南航金城学院机自学院的65名大学生志愿者,以亲身参加路跑锻炼的形式表达纪念之情,并对夏启宇、周德贵等老一辈马拉松选手的敬意。
今年6月9日上午,新中国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冠军、93岁高龄的夏启宇老人在南京晓庄学院、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的陪同下,重返夺冠地——南京方山北麓横岭社区。此行一周之前,通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深度报道,新中国“首马”引起全国各地“路跑”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南京市是新中国首次马拉松举办地的史实,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广为人知。
1957年11月24日上午,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在当时的江宁县人民委员会大门(今为江宁区区政府大门)前起跑。终点位于方山北麓的横岭村。江苏省商业职工医院放射科医生的夏启宇,以2小时52分40秒的成绩夺冠,也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达到马拉松一级运动员标准(当时为3小时)的马拉松选手。来自常熟市、今年88岁高龄的周德贵,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反超来自徐州的王作友而夺得亚军。
报纸的记录披露更多细节
今年11月24日是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行整整六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此前新发现的资料又再次披露,再次丰富了人们对这次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比赛的细节认识。
大学生志愿者在图书馆查询到1957年11月25日的《南京日报》,当天第二版上刊登了夏启宇夺冠的新闻和照片。新闻之中专门写到“昨天比赛的距离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公尺,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赛”。南京体育史研究者胡卓然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虽然也举行过马拉松类型的比赛,但是确实没有举行过标准距离为42公里马拉松比赛的记录。因此,《南京日报》称之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赛”。
而这篇新闻里另记载了一个珍贵的细节。报道之中有这样一句:“夏启宇这次的成绩比他17日的测验成绩又提高了四分二十六秒三”。此前夏启宇老人接受采访时多次回忆,在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11月24日的比赛之前,他已经参加过标准距离马拉松的测验。《南京日报》的新闻佐证了老人的这一回忆,也充分显示至迟在1957年11月17日,夏启宇实际上在南京已经完成了标准距离的马拉松。
《南京日报》的新闻里还记录了南京市参加此次比赛的选手有2名。除了夺冠的夏启宇,另有一位南京选手是南京电影机械厂的青年工人陈芝圃。
亚军周德贵也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
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的亚军周德贵来自常熟市。大学生志愿者也曾前往常熟市档案馆,查询到1957年11月30日的《常熟市报》。当天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首次马拉松长跑赛在宁举行,本市周德贵荣获第二名》的消息。在这篇新闻之中也记载1957年11月24日的比赛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次举行的马拉松赛(全程42公里195公尺)”,并且记录周德贵夺得亚军的比赛成绩“三小时九分一秒”达到了马拉松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今年7月13日上午,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前往南京和常熟两地,采取视频连线的形式,成功地让夏启宇和周德贵老人时隔六十多年第一次“重逢”。周德贵老人在视频之中对夏启宇老人说:“六十几年了!见上一面很开心。”这一令人动容的场景,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亦在现场见证。
周德贵老人还回忆,自己曾经被选拔到省会南京来训练,常在“中山陵跑上跑下练耐力”。
大学生跑出“65周年”轨迹表示纪念
而在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行65周年之际,大学生志愿者也以亲身参加路跑锻炼的形式表达纪念之情和对夏启宇、周德贵等老一辈马拉松选手的敬意。24日上午,南航金城学院机自学院组织了65位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向夏爷爷致敬”“向周爷爷致敬”的手绘横幅,取“65周年”的寓意,在校园里接力跑完了马拉松的标准距离42公里。
同时,一些同学在校园里经过多次尝试,成功跑出了“6”“5”“周”“年”的轨迹字样,以此表示传承新中国首次马拉松赛蕴含的体育精神,在65年后的今天继续注重运动锻炼的心愿。
大学生志愿者手持“向夏爷爷致敬”“向周爷爷致敬”横幅的合影,也分别转给夏启宇、周德贵老人,以此传递青年学子对马拉松前辈、对那段拼搏奋斗的史实发自内心的敬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晨瑆 孙云岳 张昊
特别鸣谢:胡卓然老师
链接——
面对面 | 新中国首位马拉松比赛冠军夏启宇:生命只有一次,活得精彩就足够了
紫牛探访:新中国首场马拉松 | 超时空赛道,冠亚军跨越65年的“重逢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