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战“疫”】“希望他能平安出来”医生夫妻相距100米,却不能见面
2020-02-04 20:12:49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你的嗓音都哑了”“防护用品还是匮乏”“乖乖,你们辛苦了”……这是记者在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实地探访时无意中拍到的该院副院长周宏与隔离病区里面医护人员的通话。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也称淮安市传染病防治院,也是淮安市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淮安目前已确诊病例患者以及部分高度疑似病例患者都在该院隔离病区隔离治疗,记者连续三天到该院实地探访。

夫妻俩直线距离不到100米

却不能相见

没有记者想象中的戒备森严,与以往不同的是,门卫都戴了口罩。因为是传染病医院,本来前往就医的人就很少,加上此次疫情,从外面看,医院内很少有病患走动,但是偶尔有一两台救护车呼啸进出。

该院门诊部发热病人门诊分检点前岗亭内,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罩在此值岗,当记者靠前时,这名工作人员很警觉地询问:“您有什么事?”记者亮明身份,该工作人员并没有轻易“放过”记者,喊来人员将记者拉着,然后用体温枪对着额头测量,“36度5,正常。”打消疑虑之后,她告诉记者,她叫吴艳,她与丈夫都在该院工作,她是医院感染科护士,丈夫薛乐洋则是重症医学科主任。

紫牛新闻记者到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实地探访

说到她的丈夫,戴着防护罩的吴艳扭过头去,然后轻轻地说了句:“没什么,就是从1月22日就再也没有‘见过’”,随后伸手指向她刚才头扭的方向,告诉记者,丈夫就在身后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的四层小楼里,那里属于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进去就出不来。她与丈夫都参加过抗击非典,此次疫情,她也申请与丈夫一起到隔离病区,但是她被否决了,她说这得感谢医院领导,因为领导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上初一,如果夫妻俩都进入隔离病区,谁照顾孩子?于是她被分到医院发热门诊分检处,忙起来,每天要接待20余名就诊患者。吴艳说,好在她与丈夫都经历过非典,所以对于此次疫情没有太多的恐惧感。

吴燕说她希望丈夫与在隔离病区里的所有人都能平安出来

我们医护人员晚饭还没来得及吃

没时间接受采访!

隔离病区是一座四层小楼,原先是该院的外科楼,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是门口的警戒线与保安让人知道这里与其他病区不同,记者刚想靠近即被保安劝离。

医院门口的保安在执勤,门口设了警戒线

吴艳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丈夫薛乐洋从1月22日就与被确诊的患者隔离在这座小楼里,虽不能相见,但她每晚的必修功课是等着丈夫与她微信视频,因为她不知道丈夫何时有时间,所以只能等丈夫主动微信,说到此,记者注意到吴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说她真的很担心丈夫的身体,因为54岁的丈夫心脏在2015年做过支架。看着隔离病区的四层小楼,吴艳说,她希望里面所有人都能平安出来。

晚上7时许,记者拨通了隔离病区主任薛乐洋的电话,得知记者的身份后,他说了句:“正在看病人资料,我们医护人员晚饭都没有时间吃,哪有时间接受你采访,过会再看看吧。”忐忑中等了半个多小时后,记者再次拨通薛乐洋主任电话,他的嗓音与此前相比已变得沙哑。他告诉记者,隔离病区一楼、二楼隔离的都是疑似观察病例,三楼则是确诊病例患者,四楼是医护人员休息室。

薛乐洋主任(右)与同事

深夜在隔离病区办公室里查看患者资料

刚进入隔离病区,近五十名医护人员精神状态都很好,但是几天下来,陆续有人出现失眠等症状,工作时,每个人忙得就像陀螺一样:处理病人、转科、会诊。薛乐洋告诉记者,被隔离病人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人,有确诊病例、有观察病例,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有的患者根本不配合检查,其中一名高度疑似患者就拒不配合釆集咽拭子标本,于是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其采集,该患者最终成为确诊病例。

一天100多个电话

都记不得农历正月初几了

以前,在正月里计算日子都称今天正月初几,但是自从去年腊月二十八进入隔离病区以来,都按照阳历计日子。薛乐洋告诉记者,有一天,是同事生日,他们通过计算才知道当天是正月初七。

每个楼层配备12名护士,医生三个楼层通用,从白天接诊病人,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往往已是深夜。薛乐洋告诉记者,作为隔离病区主任的他此时要与在隔离病区外的专家通电话,讨论会诊、危重病人处理。市级专家组成员通常结果一出就立即行动,经常夜间远程会诊,一般都到下半夜,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早日战胜“疫”魔。

每天差不多有100多个工作电话,薛乐洋告诉记者,病人情况要汇报,还要调配物资,工作量很大。按照规定,穿着防护服的他们不得在工作时超过4个小时,但是为了节省防护用品,他们都一穿就是半天;穿戴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防护罩,所有人时间一长,呼吸都困难,但是大家都坚持着;同样为了节省防护用品,他们尽量不喝水,不吃稀饭,这样就能坚持半天。在隔离病区休息得怎么样?薛乐洋告诉记者,每天最多休息8小时,这已经足够了。

薛乐洋主任口中提到的远程会诊到底啥样?记者来到在该院行政楼,一楼大厅墙面上的请战书上签满了该院医护人员的名字。

医院一楼大厅墙面上的医护人员请战书

在三楼,记者见到了远程会诊室,专家组成员坐在各自电脑前查看患者病历,两块大屏,一块可以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进行视频通话,另一块大屏则显示隔离病区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专家成员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相比,除了不能面对面地接触患者外,其余都一样,该远程会诊室还可以连线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组成员。

远程会诊室内的专家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

一起会诊患者病情

得知医护人员防护用品匮乏

副院长心疼地说“乖乖,你们辛苦了”

离开远程会诊室,记者沿着行政楼三楼一圈,发现各科室工作人员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在最东头一间副院长办公室,记者看到,该院周宏副院长正在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通电话:“物资还能撑两天,听着嗓音都不对头了,乖乖,你们辛苦了,一定要保重身体。”

据周宏副院长介绍,现在医院缺的就是物资,也有许多爱心人士及企业前来捐钱、捐物,但仍是杯水车薪。疫情发生后,由于该院是传染病防治院,一般患者都不到该院,这就导致市民知道有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但是不知道具体位置,为此在疫情发生后,淮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主动上门联系医院同志和苏交科设计研究院,研究商量制定交通指示标志设置方案,加班加点赶制指路标志。1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淮安市内环高架快速路三个出口预告处分别设置3块交通指示标志,有效保证医疗专家和病人能够第一时间辨识市第四人民医院方位。

出院患者说:

从恐惧到平静接受治疗,谢谢他们

2月1日,经过10天隔离治疗,淮安首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刚被隔离时,他有点恐惧,甚至出现抗拒心理,但是经过医护人员的耐心劝说,他开始平静地接受治疗,在住院隔离治疗过程当中,专家通过电话多次与他沟通病情时,都告诉他:“你放心,我们会给你治疗。”这也给了他战胜“疫魔”的信心。在淮安市领导的关心以及省、市专家的会诊、精心治疗下,他终于治愈出院,他说要谢谢他们。

淮安市首例确诊患者

在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治愈出院

据淮安市据淮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孙邦贵介绍,首例患者的治愈出院,充分反映了淮安市疫情防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县区、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展现了淮安市广大医护工作者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大爱无疆的精神。相信在淮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

薛乐洋、吴艳夫妇正在上初一的女儿写的日记:

1月24日 星期五 阴

今晚就是年30了。值得期待的不仅有美味的团圆饭,精彩的春晚,还有着与亲人团聚的快乐。

中午的饭菜经过简单的烹饪,发出了勾人的香气,冲击着我的味蕾。我窝在沙发上,假装看电视,实际上偷偷地等着爸爸的电话,中午一点钟,48小时未回家的爸爸终于给我们打来了视频电话,只见爸爸的白发从两鬓悄悄地爬满了头,两天没刮胡子的他满脸胡茬,眼窝深凹的同时还有了重重的黑眼圈,眼结膜布满了红血丝。妈妈看爸爸的脸色很不好,便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休息的不好……。”只见爸爸揉了揉太阳穴:“还可以,没多大问题。”我心一颤,低下了头。只隐约听见爸爸叫我:“晗秋,最近爸爸班上收了发热病人,疑似冠状病毒肺炎,需要隔离观察,爸爸最近要在医院待一阵子,爸爸又要失约了,不能陪你过年了,在家听妈妈话,等爸爸回家后,一定履行我们的约定……”我怔怔地抬起头:“爸,你晚上回来吗?”爸爸转了转头,没有回答。

在跨年夜,全国各地都在狂欢,隔壁家的小妹妹在爸爸的怀抱里嬉戏,我却连爸爸的电话都打不通。正在埋怨时,我突然明白:爸爸在拯救别人的生命,他换来的是千万家的平安……

我释怀了。

1月26日  星期日 雨

今天是大年初一。街上无人,全部被新型冠状病毒赶了回家。午后的广场本是孩童的世界,可现在却空无一人。晚上,小姨突然打来了视频通话:“姐,你和晗秋在家还好吗?”妈妈的眼里闪着泪花:“你们都是英雄,在一线抢救病人。”厚厚的面罩下,小姨急切地说;“姐,你上班也要注意防护!戴好口罩。”妈妈把镜头移向了我:“来,和小姨说说话。”我愣对着小姨一笑;“小姨,好久不见。”“是呀!大年初一了,晗秋大了一岁,不要出去玩了,在家看看电视什么的。”我心一颤,不由得问道:“我爸咋样了?”“你说姐夫啊!他还在病房呢!过会儿你可以和他打个电话。”后来,她又和妈妈互相关心了几句,便挂了电话。

我不禁拿起手机,拨通了爸爸的手机,可对面显示对方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委婉的男声与女声在耳边交替,萦绕。果然,爸爸还在一线忙着抢救病人。我重重的叹了口气。

夜深了。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睡眼朦胧地抬起头,发现联系人备注为“爸爸。”我心中一股气冲了上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我电话!电话里,爸爸的声音沙哑,语气疲惫。“睡了吗?”他小心翼翼地问道。我捂住耳朵,大喊道:“吵死了!”第二天早上,我就后悔了。爸爸作为一线人员,救死扶伤是他的本职工作,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去埋怨爸爸呢?

紫牛新闻记者|朱鼎兆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视频来源 记者拍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