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杨老师的老门东
2022-09-28 15:36:47

夜色中的老门东 图 | 视觉中国

◇王慧骐

杨老师今年八十多了,在南京河西一处很漂亮的小区住不少年了。但他总忘不了从小生活的老门东。

当时的老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一些老南京的风情特色在那一片表现得最为突出。于是,杨老师用他所擅长的诗意的文字,再现存活在记忆中的关于老门东的点点滴滴。他用自己质朴的情感去描画那一幅幅久远的却充满着浓浓烟火气息的老照片——他写老街古巷里热气腾腾的老虎灶,写大杂院里街坊四邻在一块吃饭、走动的身影;箍桶匠、补伞补锅锔碗的、磨剪子戗菜刀的……这些已在岁月的幕布上悄然定格的手艺人,重又带着当年的风采来到我们面前。他写少时再熟悉不过的长长短短、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的卖小吃的吆喝声,热老菱、烫山芋、酒酿元宵、糖粥藕、小馄饨,炒元宵、干切驴肉、回卤干儿……这些小吃摊的背后当然有着人物活动的场景和所处时代的背景,杨老师试图通过这些具象来发掘历史深处百姓生活的内核,让人们在他所传递的这些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感受昔日街巷所弥漫的市井风情,和依稀可闻的时代足音。

已是耄耋之年的杨老师是那般动情地唱着他记忆中的《老童谣》——“一声引两声,两声引十声,十声引出一台童谣大合唱:‘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小娃儿穿过手臂高举的城门,欢乐地去找‘橘子和香蕉’。”“‘脚趾脚趾扳扳,扳到南山,南山北,种小麦……’姐姐的手指像根棒棒糖,小嘴巴伸伸缩缩,尝着幸运带来的丝丝甜蜜和欢笑。”充满稚气的孩子和那些耳熟能详的方言童谣,编织出了一幅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风俗画,让我们在吟诵中情不自禁地与杨老师一道“和往事拥抱”。

在他这些大多发表在报刊上的写老门东的散文诗里,我们能看到久违了的民风的淳朴。比如他在《天井》里这样写道——“街坊纯净:捧着饭碗,能尝几家菜香;一根马头牌冰棒,也能舔甜几家小娃嘴巴。/邻居善良:骤雨将至,晾晒的衣被,早有人帮你收起;不速之客造访,你若不在,也有人为你热情接待。”

在老门东一带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杨老师,年轻时候有过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经历,之后被调到南京市教科所从事小学作文研究近二十年。由他首创的“小学作文TV教学法”和精心研制的《杨老师教作文》《作文真的有方法》等课件,在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由他任主编的《新编小学作文词典》《小学语文学习手册》当年可谓一纸风行,畅销一百多万册。退休后的这些年他依旧写书编书,还常受邀去南京一些小学校给老师们讲课。而他的那些写老门东的散文诗则被许多老师拿来,作为一种乡土教材讲给孩子们听,复又被一张张小嘴巴所传诵。

(请勿转载)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