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帕金森三期后困境, 中西医大咖寻求帕金森诊疗新突破
2022-09-23 09:24:05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抖、僵、慢”等症状,还会出现一些“非运动症状”,如幻觉,晚上小便多,失眠等。随着病情发展,尤其到了3期后,抖僵持续加重,每天吃多种药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痛点呢?记者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委、上海曙光医院脑病科原主任、博导魏江磊教授,为帕金森三期后患者支招。近年来,他在易可中医医生集团带领“魏氏脑病”团队在江苏创立“住院一站式”治疗新模式,一直不断地寻求帕金森诊疗的新突破。

帕金森三期后患者遭遇 “急速发展期”

“子女在国外,老伴照顾我也累垮了,我就等着去养老院躺着,能活多久就多久!”72岁的老许,国内知名高校毕业,曾是单位的总工程师,后因患帕金森内退。最开始,只要按时服药,手抖和腿部僵硬等现象都会很快消失。帕金森病到第5年,患者往往面临一道槛:药物“蜜月期”已过,服药效果大为减弱,长期服药的副作用——“面具脸”等开始出现,还有如老许遇到的“六大非运动症状”——便秘、流口水、夜尿频繁、抑郁等,这些问题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比抖、僵等运动症状还要大,造成的是生存质量的断崖式下降。这也意味着,患者病情进入帕金森三期——“急速发展期”。

“很多患者治着治着不见了,没有长期管护,再好的方法也无法用在患者身上。”魏江磊告诉记者,帕金森三期是疾病发展的“分水岭”,处理的好可以延缓病情恶化,处理不好则急速发展。作为有近40年临床实践的中医脑病专家,魏江磊正式提出并完善了中西医结合的“帕金森FIX立体定向干预治疗体系”学说,主张依据中医“脏腑辩证”理论开展诊疗,并提出要坚持“全程管控”,对患者病情长期跟踪、管理。

中西医大咖携手,坚持“脏腑辩证”式的内外治

为了应对帕金森三期后困境,魏江磊教授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交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国教授,十多年前即联手开展中西医结合帕金森诊疗研究,并且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进步奖,他们共同许下一个“宏愿”:构建帕金森诊疗的中西医结合体系,打造帕金森诊疗的“新模式”,并在无锡易可中医院开设“魏氏脑病中心”,打造江苏省第一个帕金森病区,20多人的专家团队负责管理3000多平方米的帕金森诊疗专区。

魏江磊说,“帕金森FIX体系”,除了坚持“脏腑辩证”式的中西医内外治,还注重食疗及导引,更引入“群体治疗”手段——帕金森俱乐部,通过群体互动及艺术、心理等手段,缓解焦虑及抑郁,上述的内治、外治、食疗、艺术治疗等比喻为帕金森诊疗的“4个处方”,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帕金森治疗第三条路——“住院一站式”诊疗模式,形成以无锡为中心,常州、南京为分部,患者能就近诊疗。2021年,刘振国教授领衔执笔的《中国帕金森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正式出炉,魏江磊在易可的实践成为“共识”重要内容,“某种意义上,我们不断地寻求帕金森诊疗新突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谢高林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