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温故 | 他们都是江苏名人,但他们都是江苏哪里人?
2022-09-20 12:59:42

中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而江苏尤其是人杰地灵之地。然而,因为行政区划变化、文献信息不足以及人员流动等关系,常会出现这些名人究竟归属哪里的疑问。比如刘鹗是淮安人还是镇江人?柳敬亭是泰州人还是南通人?李春芳是兴化人还是句容人?

祖籍难题:李春芳是哪里人?

“兴化三相”在兴化本地十分出名,他们分别为高榖、李春芳和吴甡,其中以李春芳知名度最高,有“青词宰相”之称。李春芳是兴化人,《明史》中直接表示“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李春芳本人的作品中有“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之句,把兴化称作“吾兴”,表明李春芳明确认定自己是兴化人。

目前常见的资料里通常称李春芳为兴化人,又称其“祖籍句容”。“祖籍”通常是祖先长居之地,与本人有一定的关联度,但不能表示本人是此地之人。李春芳曾祖李秀从句容移居宝应,不久迁居兴化,至李春芳已是第四代,不适合再视为句容人。

    李春芳画像及书影


与李春芳相似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的介绍资料中我们常常看到称其为苏州人,又表示他“祖籍邠州”。范仲淹的高祖范隋从北方迁居苏州,至范仲淹为第五代,范仲淹自然为苏州人,不能再算作北方人。

迁居后的第五代、第四代则视为迁居地的本地人,那第三代呢?在江苏名人中,迁居第三代的典型为卞之琳。卞之琳的祖父自溧水迁居海门,卞之琳在海门出生。这种情况下,迁居后的第三代视为迁居地之人。由此,卞之琳的资料,一般写成“江苏海门人,祖籍溧水”。溧水区人民政府网站也称卞之琳“祖籍南京溧水”,未表明他是溧水人。

目前,籍贯所在地通常表明本人是哪里人。1995年,公安部发布文件,将公民的籍贯定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这和我国传统惯例也是相符的,“三代入籍”成为共识。

自我认定难题:朱自清是哪里人?

关于朱自清是哪里人的问题,朱自清本人专门写了一篇自述《我是扬州人》进行了说明,此文内容详实,但“我是扬州人”这一题目却带有迷惑性。朱自清自认为是扬州人,但就像他在文中说的那样——“若打官话,我得算浙江绍兴了。”这也就是朱自清自认为是扬州人,而周围人却常认定他是浙江人的原因。

与朱自清情况非常相似的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通常被认为“丹徒人,寄籍山阳”。如同朱自清小时候随父迁到扬州,年长后又离开扬州一样,刘鹗也是幼年跟着父亲迁居淮安,年长后又离开了淮安。

    朱自清


自我认定是哪里人和籍贯常常是相符的。前文中的李春芳自认为是兴化人,而卞之琳在年少时的作文中也表示“吾乡但平畴广野,无山川之胜”,“吾乡”即为海门。甚至在小说中也是如此。《西游记》中的唐僧自称是海州弘农县人,但他本人既非出生在海州,也未在那生活过,和连云港一带没有任何直接接触,称自己是海州人,仅是因为父亲陈光蕊是海州弘农县人。

朱自清只认为自己是扬州人,明代戏剧大家李渔却认为自己既是兰溪人又是如皋人。李渔家族的迁居相对扑朔迷离一些。有说其父幼年就跟着李渔祖父到了如皋,有说李渔出生在兰溪,后来才跟随父亲到了如皋。李渔曾赴兰溪参加童子试,这可以认定他是兰溪人,而李渔的自我界定却也让其“如皋人”的身份得到一定的依据。

区划调整难题:施耐庵是哪里人?

在《我是扬州人》中,朱自清还提到他的出生地东海,文中称“东海就是海州”。清朝、民国易代,海州直隶州成为东海县,因此“东海就是海州”,民国的东海县城就是清朝的海州直隶州州城,即今天的海州古城。但是这在今天则不然,海州和东海已成为两个并列的地方。

显然,古今行政区划的不协调,会对界定一个名人是哪里人产生困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有的文献说他是钱塘人,有的说他是苏州人,有的说不存在这一人物,撇去这些不谈,仅在苏北内部就存在大丰人和兴化人两种说法。在苏北,施耐庵被认定为白驹场人施彦端,而昔日的白驹场已分属兴化和大丰。这就为他的籍贯归属出了一道难题。

水浒街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是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这是无疑的。随着区划变迁,如皋不再从属于泰州与扬州,而是由南通市代管。一些资料将冒襄视为南通人则并不合理。不仅冒辟疆的时代如皋不从属于南通,即使在现在,籍贯也通常表述为“某省-某县(市)”,并不表述为“某省-某设区市-某县级市”。正如常规资料里描述的那样,冒襄籍贯在写成“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之后,另加上括号注明“今江苏省如皋市”,不涉及南通。

故里存疑的江苏名人还有很多。我们应当把考察一个名人是哪里人作为探求真知的表现,而不是为了将历史名人作为一种狭隘的地方资源去进行经济层面上的开发利用。事实上,很多名人的影响力远远突破了家乡的地理空间范围,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全民族歌颂。

黄浪

【“江南温故”系黄浪先生为紫牛新闻开设专栏,本文同步刊发于“方志江苏”】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