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葛亮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发布
2022-08-08 16:09:06

从《朱雀》到《北鸢》再到《燕食记》,在葛亮的文字当中,能感受到当代文学的各种可能……8月4日,葛亮的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新书发布活动举行,白岩松、杨庆祥、阎晶明、潘凯雄等嘉宾到场,以“时间的味蕾”为主题对此书进行探讨。

《燕食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 四十余万言的篇幅,以粤港美食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自然而然地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

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六年前葛亮创作的《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由此奠定了《燕食记》的先声底蕴。

该作品早在杂志发表时,已经获得了极大关注。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第一时间阅读了这部作品,他表示自己是葛亮的长期读者。

白岩松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吃的国度之一,也是最看重吃的国度之一。他非常欣赏葛亮的小说取自饮食,礡然成篇,他觉得“中国人是把饮食与人生连在一起的,饭菜的滋味就是人生的滋味。”一日三餐、碗中百味——我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奔波于不同的生活内容,但摆上餐桌的,却是同一种味道、同一份温暖。

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

《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不仅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中国出版集团李岩在讲话中就盛赞这部作品“以饮食知著历史,在日常烟火中予以大时代的更迭,透过饮食这个主题写出中国人的内在追求”。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葛亮对美食描绘的精细,在当代小说中实属罕见,这是一本美好之书。”

饮食折射,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

六年期间,葛亮走访粤港等多个地区采风,作品由十多万字到四十多万字。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中华世事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日月星辰,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感叹道:“《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

如著名导演许鞍华所说:“在葛亮笔下,岭南是深刻的,且多了一重历史维度,内寄深情;读他的新作《燕食记》,借饮食勾勒出百年粤港史,因真实又增一层深刻。”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任凭世界风云变幻,这个民族总能绝处逢生、再创辉煌,靠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饮食或有南北之分,人们视美食如故乡的情怀却是共通的。

这不仅是一部岭南地区的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葛亮要写的,就是这由来久远的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小说以饮食为切口,首先出现在小说中的便是各类厨师,他们或得名师真传,或因家学积累,其中却也不乏天赋异禀者,出身草莽却能自悟于闾巷乡野,因一手好味道而声名远播。他们所坚守的技艺和味道,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情世故、练达文章。天南地北的食客,聚集一堂,有些吃个新鲜,更多的,却是在寻找人生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片段。

小小一只碗,盛着中华民族的愿景。我们的饮食有温度,有情怀;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有信仰;有家有国有天下,千百年来亦复如是,这正是中华文化连绵不觉的根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