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美丽中轴”把脉运河文化,江苏人大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执法检查
2022-05-28 15:11:27

大运河昼夜奔流,见证岁月变迁,赓续中华文脉,是江苏的“美丽中轴”。为推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全面有效实施,5月24日至27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常州、扬州开展实地检查。这是2020年1月《决定》实施以来开展的首次执法检查。

由点及面,看运河城市如何留住乡愁

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去年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平台。眼下沿河两岸的建筑,改造、修葺多点进行,一批古镇名街改造提升。在著名的东关街,百年“老字号”鳞次栉比,每年超过1000万人次踏上这条青石板路,感受经年沉淀的时光味道。

常州最长的老街西直街河边,曾经破旧不堪的夏家大院已完成本体修缮。青果巷内流水人家相映,成为常州市民休闲好去处,二期工程也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街。在小规模、渐进式的整体保护更新中,沿河而生的老城厢延续旧肌理,重绎烟火气。

“街区内的老字号经营情况怎么样?”“文物修缮存在什么困难?”“《决定》中明确的运河两岸空间管控有没有落实到位?”执法检查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深入一线查落实、看效果。

扬州,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一把手”工程的力度全力加以推进,在省级立法的基础上,当地还启动了《大运河扬州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常州,在全省率先完成实施规划编制,统一运河沿线城市天际线、规划红线和建筑形态规划,2年来管控范围内仅地铁1号线等2个工程通过审批。

2年来,在法治力量推动下,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规划保护体系,摸清家底划定红线,以刚性约束守护一河清水、千年文脉。

文化引领,这一逻辑起点各地抓住没?

贯通历史、融入文脉、留住乡愁、承载生活。纵贯南北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开凿历史最早、文化品位最高、代表性标志最集中和目前尚在使用里程最长的省份。以保护为基础,以文化为引领,沿线各地都在摸索探路:苏州集中推出“运河十景”,无锡加快推进数字运河建设,镇江着力打造“江河交汇·山水名城”……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百年工业文脉,但沿岸也一度污染严重,不复往日繁荣。如今,将“工业锈带”蜕变为“生活秀带”,常州打出差异化错位性竞争的主动牌。依托大运河举办的“常走大运”活动成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每年大小赛事活动吸引30余万人次参与,不断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初夏的运河三湾景区风景优美,座落于古运河畔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天1万人预约名额供不应求。几公里外,跨越京杭运河的文昌大桥下,60多岁的扬州市民张春平以前只能远远望一眼大运河,如今,几乎每天下午他都会到亲水步道上遛遛。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运河文化传承和对城市功能创新的融合平衡?

“防止简单重复、同质竞争和商业化。”“引导人们真切感知沿线城镇和乡村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发展脉络、文化传统和情感纽带。”《决定》中的一条条规定是发展框架,也是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希望各地进一步挖掘、整合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聚焦文化引领,不断探索以文化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在检查中表示。

直面问题,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困难多、矛盾大、任务重,执法检查组也发现了一些普遍性问题。

“目前基层文保队伍力量薄弱,难以担当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重大历史使命。”省人大代表、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反映,馆内文物科技保护部仅5人,去年保护修复、养护文物1500件,而近4年该市出土文物7600多件。

遗产保护和发展建设之间矛盾仍然存在,在最高人民检察院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开展的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办案活动中,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的涉及垃圾围河的就有53件,除徐州市以外,其他大运河沿线七市均有涉及。

检查走访过程中,不少地方部门讲困惑、说问题,一点不“避短”:老城区的“雨污分流”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船舶污染物接收后的转运处置未实现闭环管理;分散在各自领域的扶持政策,有时不能达到步调统一等等。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指出,目前相关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探索还有待加强。对照《决定》提出的要求,有的地区大运河相关建设的牵引带动作用还不明显。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强化,各地建设推进情况不均衡,有的政策文件没有执行到位。2019年以来,国家和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相关建议、提案近50件,下一步省运河办将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传承运河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幸福家园。

集思广益,让千年运河文化永续活力

流动的运河不仅承载历史,还流入当代,流向未来。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成为沿河城镇发展的指引与共识。

与别的历史遗存不同的是,大运河不仅是活态遗产,还是黄金水道。宽阔的苏北运河堪称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今年1-4月货运量突破1亿吨,成为疫情下的水上运输“生命线”。 流动的人间烟火,真正将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融入了现代社会发展。“河是根,文是魂,传承好大运河文化,还要保护、发挥好大运河‘运’这一最基础功能。”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陆永泉说。

“一路走来,听到的大多是运河的历史故事。如今的大运河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通道,为保证一江清水向北送,江苏有多项创新,这些当代智慧,建议也可以化为文旅资源。”省人大代表范燚说道。

省人大代表林健则建议,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宣传,让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从市级层面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逐步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过去我们往往以成熟的实践经验来修法,唯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未有现成经验而先立法。”许仲梓表示,接下来检查组还将赴徐州实地走访,并委托苏州、淮安、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推进,总结经验做法,查找短板弱项,完善制度供给,强化法规落实,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力求形成整体合力,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