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岁月静好
2022-05-28 13:38:41

6月19日, “墨彩诗情——张广才中国人物画作品展”即将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这是他和他的绘画艺术在现阶段最完整最直观的呈现。在北上布展的前夕,我们相约做了一次访谈。

张广才1958年出生于江苏丰县,1982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现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等职。

学术专著《张广才画集——现代彩墨卷》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 —— 张广才》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广才插图艺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广才素描作品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多幅作品参加省及全国性美展并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美术》《中国书画》《国画家》《艺术百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多幅作品被重要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在诸多专业协会头衔以外,张广才有一个他特别珍视的“职务”——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副主编。从1995年被教育厅聘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副主编”至今,张广才教授已为该套教材的一至六年级几个版本绘制了从封面到内页各类插图一千多幅。

语文教育专家、该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才先生,就没有今天‘苏教版’的高品位,就没有今天‘苏教版’在全国的影响力,广才先生不愧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形象设计师。”

左庄伟先生在《张广才插图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广才教授的所有插图作品,都有他自己的“情调”,一草一木都经过他心灵的镕铸,就是细微末节也往往打有他自己的印记。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充盈着立体的灵性内容,蒙上一层感情氛围,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调。正是这种特殊的情调,才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调才真正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受到孩子们的真诚欢迎。当然,这种情调也凸显了他对教材插图的匠心独运和对孩子们的一片关爱之情。”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决定于儿童时代的教育与培养。我们倡导艺术家们为儿童创造艺术,用艺术形象去陶冶和影响儿童的心灵,为儿童写作,为儿童演戏,为儿童画画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作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张广才教授,潜心多年不懈地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创作了一千余幅高水平的插图作品,实在是可敬可赞。”

或许是张教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工作,经常会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也或许是张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画教学,与看着他教材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人打交道,年近六十的张广才教授眼神还是那么的清澈纯粹,散发出一种沉静且昂扬的光芒。眼神中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名气、利益,充满着愉悦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热情。

据了解,20多年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平均每年在全国发行上千万册,得到万千小读者的由衷欢迎和喜爱,因此说张广才教授是一位拥有千万小粉丝的大画家也是毫不夸张的。如果把这位“为儿童画画”大画家所绘插图的教材视为画册的话,广才教授无疑堪称是当今画册发行量最大的画家了。

“一件作品只有找到它的观众,与观众有了心灵的交流后,才算最终完成。”广才教授和我们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可见广才教授是一位非常坦诚开放的人。他有一个观点:作品完成的过程既是画家表达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知音的过程,因此,也只有用新颖且独到的艺术语言与观众交流,传递乐观、积极、开放到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更多的艺术知音。

画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时代。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艺术精品来源于画家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切,而通过作品真正感动观众的,只能是画家内心涌动的情感和精神。这情感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这精神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广才教授正是一位善于表达这份情感,再现这种精神,以画画为乐趣的人。

广才教授用饱含情感的画笔描绘热气腾腾的生活,歌颂丰富多彩的人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好玩儿!”是的,一种丰赡的人格,始终能憧憬和执着以一种丰满的、具有沸腾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状态能不“好玩儿”吗?以苦为乐,钟情于笔墨创新中体现一种前进、发展的思维和理念,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探求新的艺术样式,让一幅幅画作所秉持的理念和价值充满着生活气息、时代风尚,和观众一起带着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这种追求能不“好玩儿”吗?

广才教授回忆求学当年时,不无自豪且深情地道:“那时的南师大美术系里拥有留法、留俄、留日和在社会上业已名声显赫的老师,很多专业课程都由他们亲自传授,这些老师因为经历了一场文化浩劫之后所迸发出来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我”。“因为学的是师范,老师主张‘一专多能’,尽管专业是国画,但素描、油画、图案、美术字等都要学习,那时我们在专业上你追我赶,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和笔墨基础。”

1982 年,张广才大学毕业,被分配在江苏丰县中学任教,丰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也是广才教授的母校,该校历来重视美术教育,学校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个大画室,配备了石膏、静物等教具,这为他坚持作画和辅导美术兴趣小组提供了可能。在交谈中,广才教授拿出厚厚一册《张广才素描作品集》翻看着,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为当年的速写作品,他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中学是要坐班的,为了报考研究生,他总是早上五点半到校,晚上十点钟才离校,以至于被校长称为是学校坐班最好的教师。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利用节假日带学生下乡画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也与当地的老人、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此看来,广才教授之所以能画出如此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情趣盎然、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插画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6 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取南师大美院徐悲鸿弟子杨建侯先生的研究生,专攻中国人物画。杨建侯先生就带了张广才这一位研究生,杨老的人格魅力和治学之道在张广才的艺术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教育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在高校工作多年之后,为进一步提升自己,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

我们知道,广才教授多年来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一方面承担着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还肩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对于中国画人物画的研究。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先生所说,“在教学与创作的历程中,他始终贯穿着学术思考,也贯注了现实关怀,更着力探寻一条适合自己本性发挥的艺术创作之路。”

“时代呼唤一种兼备传统艺术底蕴和现代流行活力的中国画艺术,中国画只有切入当代现实社会,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只有赢得青年人的喜爱,中国画才有未来。”张广才在说这一番话时显得非常坚定而自信。他说:“评判一幅画,一看有没有新意,新意就是既要区别于传统,也要区别于他人;二看有没有难度,难度就是造型能力,笔墨功夫,特别是造型能力在人物画上显得尤为重要;三看整体有没有气韵,也就是浑然天成的画面效果”。

是的,作品能否呈现新的美感,的确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一件作品的首要标准,创作之所以为“创”,就是要求画家必须有新的发现,老是重复他人,当然与“创”无关;作品也应该包含技术的难度,高难度的技巧本身就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创造性的无限可能的欣赏和赞叹。那种一眼望穿、人人皆能的所谓‘创新’,只能是欺世盗名罢了。当然,画面的整体气韵也就是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了。

我们都知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的道理,有着创作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你要想画一个自己有兴趣别人又没有的那实在是太难了,有的人穷其一生都难以找到自己的风格。然而我们从广才教授不断面世的无论是“时尚都市”系列、“民族风情”系列、“敦煌神韵”系列、还是“古典仕女”系列作品来看,已经形成了艳雅华滋、墨彩飞扬、蓬勃大气且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貌。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契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诉求,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李可染先生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由此可以想见广才教授成绩背后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广才教授始终透着一股永不停步的精气神,一种永不服输的倔强劲、一种自强不息的男儿气!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广才教授的作品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审美,一种时代所赋予艺术家的责任担当。

经过了数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实践,广才教授告诉记者,他越来越欣赏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之所以在绘画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恐怕善于思考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不是盲目地画,而是在艺术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追求。当今的画界,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怎么办?还是要“冗繁削尽”,进行“减法思维”,回到中国画的核心理念上来,回到绘画的本体上来。在这方面,广才教授再一次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他用笔下功夫、文化底蕴,培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土层;他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不断给人以新的惊喜,让中国画的枝叶舒展,绽放新芽;他使“高大上”的中国画拥有越来越多的知音,也让传统中国画更加具有澎湃的活力。

广才教授为人坦诚热情,通达友善,诙谐幽默,容易相处,善于合作,少有桀骜不驯的“个性”张扬,却有优雅芬芳的书卷气。他的体谅、宽容和强烈地合作意识,也让他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岗位上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多年来,美术学院在广才院长的带领下,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到美术学院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广才教授作为省直美协的会长,多年来,带领和团结省直系统美术家,策划组织了一系列艺术展事活动,为活跃省直系统美术创作、建设文化大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高云先生这样评价张广才:“做人有情有义,工作有声有色,值得信赖。”由于广才教授出色的组织和策划,“省直美协”曾多次被评为“美术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大概是由于对他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褒奖,他本人曾两次被推选为江苏省“美代会”代表;三次被推选为江苏省“文代会”代表。这使我们不禁感慨,艺术创作需要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而组织管理却需要理性思维的严谨规范,张广才在这似乎矛盾的两方面却能够融会贯通,从容应对,实在难能可贵。

张广才的人生信条是: “不忘初心,久久为功。” 广才教授常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又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是艺术家展现艺术才华的最佳时期。“不忘初心”,广才教授告诉我们,他始终没有忘记在1982年毕业那年,班级黑板上的几个大字:“各造其极”,他说,那是我们出发时的理想信念,大家互相勉励,决心在未来的艺术征程上能够各自做出自己的最好。是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源泉。生命的意义不是在于对物质享受的无尽追求,而是在于精神理想的高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当代艺术家不应该是一个见钱眼开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应该依托民族传统,面向整个世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骄纵、不盲从、不媚俗,勇做“中国画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广才教授说,“久久为功”,关键是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在现代生活中,持续学习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奋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感悟生活,享受人生。我们发现,广才教授还像青年人一样向人们谈着理想,谈着担当,谈着毅力,他还要在飞扬的人生中留下奋斗的足迹。难怪美术大师喻继高先生每每见到张广才,总是情不自禁地用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名句来赞赏广才教授的新作,用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名言来褒奖张广才的虚心好学,志存高远。

谈到广才教授这次的“墨彩诗情晋京作品展,”他说,这次的作品展一共有一百多幅作品,其中既有相当一部分八尺高达2.5米的墨彩大画,也有一尺左右的精美插画;题材既有当今都市的时尚美女,也有边疆地区的民族之花,既有令人神往的敦煌观音,也有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这是他多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广才教授认为,展览不是探索和修为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修炼,不断探索,才能为自己的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他还将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继续拓宽题材,深化内涵,锤炼语言,永不停息。

广才教授已近花甲之年,但他仍然没有忘记“诗与远方”。我们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大的世界。在“墨彩诗情——张广才中国画作品展”即将在北京开展之际,让我们一起为广才教授晋京画展的成功举办而喝彩!共同祝愿广才教授能够行稳致远,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