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变得难卖了。两个月前还在火热加价的电动车,似乎也在瞬间进入“冷冻”模式,连特斯拉也未能幸免。
刚出炉的四月份销售数据,用“腰斩”来形容这种惨淡。下跌了近一半的销量,比车企的停工停产更让人感到揪心。
唯一的亮色,是比亚迪,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比亚迪的增长,窃以为,有两大支撑:它是电动车,它很适合“刚需”人群。
前些天,与一位豪华品牌4S店的销售经理聊天。他们正常每月销量400多台,4月份跌到了200台。而且,最让这位销售经理感到紧张的是,价位在100万以上的大车卖不动了。
按照这位销售经理十多年来的职场经验,大车才是车市的“晴雨表”,一旦大车卖不动,预示着市场出现较大危机。
他告诉我理由:买百万元以上大车的主要有两类人群,一是富裕阶层,一是企业。富裕阶层买车,钱不是问题,只要喜欢,换车很频繁。富裕阶层现在不想换车了,说明他们花钱变得谨慎。企业买大车,除了装点门面,更大的用途可能在税务方面。企业对大车的需求越旺盛,越表明他们的经营状况良好。
当然,他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生活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这几年身边找我买车的,大多是升级换代,所以江浙一带频频出现“宝马村”、“奔驰镇”,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
但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
“疫情”重击之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脚步似乎变慢了。昨天听说北京稻花村门口排队买咸菜,竟丝毫没觉得奇怪。
“抗疫”常态化之后,人们收敛起自己对物质的欲望,也将成为常态。
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务实,“低欲望”社会的消费萎缩成为必然。
从4月的销量数据也能看出来。
以造车“新势力”为例,一直位列销量前三甲的蔚来、理想,已被哪吒、零跑超越。同样是新能源车,一个售价三四十万,一个起步价才七万多,当升级换代的需求不再强烈,这个市场必然要让位给“刚需”。
这也是比亚迪为什么能逆势增长的关键因素:产品售价从七八万到二十多万,比亚迪既能满足“刚需”,也可辅佐“换代”。
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说国内汽车行业进入至暗时刻,车子造不出来,也卖不出去。相信,诸多业内人士内心一定有深刻感悟。
只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接受消费者“低欲望”的前提下,尽力把车子卖出去。
毕竟,产能在那儿、员工在那儿,还有大量的研发投入……
三年前,一位民营车企老总发出的“命悬一线”的灵魂拷问还言犹在耳,当时觉得有点故作姿态,现在才发现,对汽车行业来说,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