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徐霞客探险哀牢山
2021-12-02 15:37:04

云南哀牢山四名地质考察人员不幸殉职的消息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为科学不畏牺牲的精神让人们肃然起敬。而在古代江苏,有一位地理学家,他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也曾涉足哀牢山,为我们留下不少科学资料,他的精神同样让人敬佩不已。他就是徐霞客。

西南之行

四位地质工作者探险殉职的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坐落在保山坝的东南方。哀牢山被誉为古哀牢王国的神山圣岭,自古就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历代文人骚客前来揽胜,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自然也不会缺席。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从小他就喜爱旅游,“余髫年蓄五岳志”,青年时期更是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1608年,21岁的徐霞客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开启了他一生的传奇旅行。踏上哀牢山的这一年,是在1636年,徐霞客49岁。

为何会有西南之行?按其《溯江纪源》中所写,应是去查找长江的源头。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江、河为南北二经,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而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纪籍,见大河自积石入中国,溯其源者,计其地,去岷山西北万余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岂河之大更倍于江乎?”

他提到的“初考纪籍”,其中应包括战国时期的地理书《禹贡》。该书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大家也都相信岷江是长江的源头。但徐霞客对此有所怀疑。最终他认为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考察队,确认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才是长江的正源。

徐霞客赴西南考察的决心是巨大的。他在致名儒陈继儒的书信中,也预计到会遇到各种凶险:“弘祖将决策西游……其地皆豺嗥鼯啸,魑魅纵横之区,往返难以时计,死生不能自保”。“弘祖”是徐霞客的名。陈继儒因他眉宇间有烟霞气,以及早出晚归,伴霞而行,便称他为“霞客”。徐弘祖索性就以此为号。

徐霞客万里远征西南,他深入湘西、桂、黔、滇边垂之地,乃至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探险考察,取得集多种学科的丰硕成果。

1639年六月初二,徐霞客出永昌古城东门,一路绕行青华海,来到东山脚下,开始他的哀牢山之行。

徐霞客来到了哀牢王当年的地界大官庙。大官庙,既是庙子,又是村名,古时称“哀牢村”,村前建有第八代哀牢王禁高的御花园,包括玉泉、寿桃园、动物园、御茶寺四部分,其中的玉泉是哀牢国的王公贵族游览垂钓之地,徐霞客说“两孔,而中出比目鱼”。之后,他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了二里多,到了飞檐翘壁的哀牢寺。哀牢寺原是一个溶洞,后历经改建,到了明朝,道士入驻哀牢祠,改塑孔子、老子像,祠又改为寺。哀牢山的“顶崖”之上,徐霞客仔细观察了金井,发现“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谓金井也”。

徐霞客在哀牢山的探险考察收获颇丰,所以他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中记述比较详细。从他的记载来看,在哀牢山没有遇到较大的险情,但他对哀牢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留下了不少史料。

雁荡图卷(局部)元·李昭


差点丧命雁荡山

徐霞客常年在外旅行,也不是没有遇到风险。

在1614年之前,他曾有过五六年之久的旅行史,但这都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旅行,并没有留下文字。1614年之后,他已蜕变为职业旅行家。

1614年的春天,徐霞客赴浙江探险考察,他先到杭州,再到宁波渡海至落迦山(普陀山),然后由宁海游天台山,登华顶,赴雁荡山。在探险雁荡山日记中记载了他的惊险经历。

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由于处在古火山频繁活动的地带,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丛出。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徐霞客到温州攀登雁荡山后,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考察。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了一个大悬崖,却没有了去路。

此时“两边夹立,如行刀背,踌躇崖上”,也不敢走回头路,该如何是好?俯瞰之下,发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石阶,不知通往何处。徐霞客非常冷静,他把三个随从和自己共四个人的裹脚布解下,连接成绳子,先让一个随从顺着布往下缒,他第二个下去了。等到下来一看,下面仍是百丈深渊,根本没有路,而脚下的这块石头也只能容下脚,没有多余的空地。就想再重新上去,手拽着布绳子试着往上攀,布绳子突然断掉,差一点就掉进深渊。“复续悬之,竭力腾挽”,最终脱险。

雁荡山花 近现代·潘天寿


在探险考察中,徐霞客多次遇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在嵩山探险时,“仰望夹崖逼天……愈下,崖势愈壮,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在天台山上寒岩时,“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幅身而过,神魄为动。”这些惊险的探险经历,在《徐霞客游记》中随处可见。

陈继儒对此十分钦佩,他曾撰文说:“徐君不借游符,不絮侣伴,不避虫蛇豺虎,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其腾踔转侧之处,皆渔樵猿鸟之所不窥。”

我们都知道,在冬季,如果遇上雨雪天,为旅客安全考虑,黄山部分山峰会短暂封山。而徐霞客曾冒雪登黄山。

1616年正月二十六至二月十一日,徐霞客游罢雁荡,又前往皖南的白岳山(今齐云山)、黄山。其时正值冬季,他和友伴到达安徽休宁的白岳山山麓时,朔风怒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无奈,只得在黑暗中冒雪蹑冰上山,宿于榔梅庵。

第二天,起床后,发现满山冰花玉树,甚为壮观,徐霞客决定以住宿地为中心,早出晚归,对周边的景点和地质情况开展考察,但是大雪也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天赐的冰、雪、雾、霰(雾凇,又名树挂)等多种难得凑集在一起的气象景观,使徐霞客大开眼界。

黄山图 清·弘仁


而到黄山时,大雪封山已有三月之久,但徐霞客不为大雪封山所阻。相反,他还迎难而上。在大雪纷飞中,徐霞客从慈光寺向上石阶均为积雪掩埋,愈往上攀,积雪愈深,有的地方,雪成坚冰,光滑难以立脚。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徐霞客“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遗后趾。”

就是这么艰难的冰雪中,徐霞客坚持冒雪向西北由鸟道攀上慈光寺,再由大路返回祥符寺。第二天,再过慈光寺,经天都峰下的天门坎,沿莲花峰下的莲花沟北上达光明顶;再由光明顶到达狮子林,考察了狮子林附近的接引崖和石笋矼,晚宿于狮子林佛庵。就这样,徐霞客坚持数日在大雪中进行探险考察,并做了详细记录。徐霞客对雪中游白岳山、黄山的气象和地质状况的记载,成为了后来证实在气候冷暖变化规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科学资料。

徐霞客的探险考察,虽然事先都有准备,但他一无仪器、二无专业人员陪同,只有简单的行囊、参考书籍和手杖,随从人员不多,或单独出行,主要是靠沿途的僧侣、居地村民为导或偶遇者作向导。考察期间以步行为主,辅以马、舟、肩舆之类的简单交通工具,其艰难可以想见。

黄山图 清·弘仁


家乡近郊探险游览活动

徐霞客出身江苏江阴,祖上是个富户。

弘治“会试舞弊案”中的徐经便是徐霞客高祖,这个案件连累了唐伯虎。自此,徐氏一门几绝意于科考。加上也不差钱,便滋养了游山玩水的喜好。

徐霞客长大后,家人对他性喜山水这一点多有支持。1624春,徐霞客80岁的母亲王夫人知他志在远游,但顾忌老母未能远行。为此,她就与儿子一起去游宜兴诸洞。“霞客以母氏春秋高,愿谨受不远游之戒,而母则曰:‘向固与若言,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令霞客侍游荆溪、句曲,趾每先霞客”。徐霞客的母亲以此来表明自己身体硬朗,儿子可以远行探险。

徐霞客的旅行是在江苏省内“启蒙”的。

徐霞客第一次出游是1607秋的无锡和太湖之游,这一年他22岁,刚结过婚。他是和岳丈许学夷结伴,观鉴江南名山胜水,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林屋洞(道教第九洞天)。这次首游虽然是在家乡附近的游览,但它揭开了徐霞客旅游考察生涯的帷幕,也算是徐霞客一生成就探险大业的一个重要起点。

1614-1615年之交,28岁的徐霞客,再次近游金陵、扬州、镇江等地。“甲乙之间,私念家在吴中,安得近舍四郡,秣陵为六朝佳丽地,高皇帝所定鼎也。二十四桥明月,三十六曲浊河,岂可交臂失之!”应天(南京)、扬州、镇江等四府之游,让他更加坚定了探险旅游的信心。

套句稍显夸张的话,徐霞客一生都在路上。直到走不动为止,他都在旅途之中。

1640年,徐霞客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即今云南腾冲,不幸身患重病,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后来,病情加重,云南地方官员用车船把他送回家乡江阴。

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中病逝,终年54岁。

特约撰稿 刘永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