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斯诺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
2021-11-08 12:33:56

11月8日,中国迎来第22个记者节。在这个时刻,让人想起90多年前一位美国同行多年前的壮举:他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并写下《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全世界真实全面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斯诺

一生中觉醒的起点

1905年,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先后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饱尝艰辛。1925年,斯诺来到著名的密苏里大学学习新闻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

1928年7月,斯诺怀着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登上远洋轮船来到中国,在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兼任《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之后他又在燕京大学做了两年教授。这一系列经历让斯诺对中国产生了十分独特的感情。

在见识了大上海的繁华后,斯诺决定去中国西北地区看一看。1929年,斯诺受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邀请,乘坐一列从上海到绥远的火车,一路颠簸进入中国的西北部考察,这部列车的终点站就是萨拉齐。

今天的萨拉齐绿树成荫、高楼林立、商业繁荣、人民幸福。但是在1929年,斯诺刚从火车上下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据萨拉齐当今所属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志史办主任高景哲介绍,1929年,中国西北部发生了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普通人家食不果腹,同时一些地方还流行鼠疫。处于沪绥铁路末梢的萨拉齐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斯诺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来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中国西北部,强烈的反差给了斯诺强烈的震撼。在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的责任心和同情心驱使下,他把见闻写成《拯救25万生灵》的长文,向外界报道了北方干旱的情况。

斯诺认为,正是他在萨拉齐亲眼目睹了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后,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被彻底地唤醒了。他在《复始之旅》中写道:“我到了戈壁滩南面的小城萨拉齐……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

在这之后,斯诺的脚步更是遍及东北、台湾、云南等地,写下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客观新闻报道,同时开始思考并寻找中国的出路和希望。最终,他寻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

传递中国“抗战之声”

193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局势转折之年。这一年在斯诺的生命中同样至关重要。正是这一年的6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终于迎来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机会。

怀着“拿一个外国人脑袋去冒一下险”的心情,斯诺和同为美国来的医生马海德带着一封介绍信、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从北京出发,冒着生命危险一路向西,深入到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位到红色苏区报道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

到达苏区之前,斯诺也曾受到“红军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传言的影响。但在陕北,他听到当地老百姓把红军称为“我们的军队”,看到路过野杏林时红军战士四散开来去摘野杏,可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碰里面的果子。

斯诺还发现红军是真正的“全国性”武装,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却不影响团结;他们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认为自己是为了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他们对于革命依然充满乐观。

在当时陕北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斯诺见到了红军领袖毛泽东。毛泽东与之进行了长谈,并给他发放了统一的红军新军帽和新军装。

据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讲解员曹婷婷介绍:“作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斯诺和毛泽东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情。在数十次的彻夜长谈中,毛泽东亲口回答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抗日战争、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等疑问,还包括自己的身世。”

在保安采访完红军领导人后,斯诺又主动提出去前线采访,并辗转来到西征红军总指挥部驻扎地陕甘宁省豫海县。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1936年陕甘宁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府。斯诺曾在此完成了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近1/3的篇章,对当时驻扎在这里的红军进行了翔实的记叙。

豫旺堡,是当地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邑古镇,小镇里有一处古城遗址,现在仍保留有土夯城墙遗存。《红星照耀中国》封面的小号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英姿勃发的小号手及其象征的年轻“红色中国”,向世界传递出奋发不屈的“抗战之声”。

红军西征纪念馆门前的红军“小号手”雕塑(丁铭 摄)


从求真相到求真理

四个月的采访,斯诺不但获得了生动的一手材料:一共16本的笔记和24卷胶卷,留下了大量文字材料和照片,还解开了他心中的疑问,使他完成了从求真相到求真理的转变。

离开陕北后,他根据这四个月的经历与见闻,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向全世界真实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世界各国人民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瓦解了当时种种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谣言攻势。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几十年间传遍了全世界,有着亿万读者。

一年后,《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考虑到要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为躲避书报审查,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犹如春雷炸响,一举刺破了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新闻封锁,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存在,而且以铁的事实,回答了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地处边区的中国共产党,是反对日本侵略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美国友人阳早和寒春也是在看了《红星照耀中国》后相继来到延安,并将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奶牛事业。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斯诺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予国民党反动派无情的揭露,因此受到国民党打压而回国。受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泛滥的影响,回国后的斯诺遭到了来自美国国内的迫害,被迫迁居瑞士。

1972年2月15日,就在尼克松访华的前一周,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的妻子依照他的遗嘱,将他骨灰的一部分埋在美国,一部分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成为中国人民永久的纪念。

丁铭 哈丽娜(据《参考消息》)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