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艺起|许春瑞达璐谈杂技剧《大桥》:惊涛骇浪中展示高难度杂技技巧
2021-10-21 15:30:55

2021年10月20日下午,许春瑞达璐两位演员来到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与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的学员们共同交流学习。作为“我们在艺起”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艺术普及活动,两位老师和学员们一同分享了现实主义大型原创杂技舞台剧《大桥》的创作主旨、创作背景、出品单位、主创人员和精彩片段,并和学员们交流了杂技人的工作与生活。

杂技剧《大桥》作为全国现实主义题材杂技剧的开山之作,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主题文艺作品,该剧以“桥二代”的视角回眸父辈们从1959年初建南京长江大桥到1968年正式通车的重要场景,通过杂技、话剧、舞蹈、全息影像等技术将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者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充分演绎,展现了南京长江大桥12年来筚路蓝缕的艰难建设历程。

研讨会现场,剧目主创和学员们针对杂技剧的创作内容、呈现形式、创新内容等进行探讨。杂技行业的“小众”问题及杂技人的生活、生产现状更是成为学员们的热议话题。

杂技更多的是追求艺术的难度

杂技是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

青年演员达璐分享说:杂技是一项很危险的表演艺术,在演出中我们是为了效果而做动作,甚至为了画面的完整性和舞台的干净、漂亮,而撤去所有的安全措施,全身心投入到人物中去,在专注于技巧动作的同时将感情全面的迸发,所以杂技演员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并讲述了《大桥》一剧“沸腾的工地”章节,他们在八九米的高空完成“蹬传人”等一系列超难度技巧的训练日常,其中动作技巧的高难度和训练的高强度不言而喻,这就是杂技人稳中求险、动中求静的技术追求。

许春瑞老师向学员们分享《大桥》第五幕舍身就沉井,剧中以四人荡环来模拟波涛中的皮筏艇,用惊险的技术和飘荡起伏的道具,充分展现了在惊涛骇浪中抢险作业的紧张情绪。“高空攀爬、头顶技巧、单杠炫技”等传统杂技与桥梁工地的工业作业场景巧妙糅合,演员们的表演细腻到位,节奏控制力强,展示出了相当高的“剧技结合、技舞共融”水平。

学员戴丽说:在我看来,杂技是具有技术含量的,表演的难度和体力的强度在一场演出中都将发挥的淋漓尽致。演员们在漫长的排练周期中,要将杂技技巧和剧情故事充分融合,赋予新的背景意义和人物精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聚焦杂技人生存现状,助力杂技逃离“小众误区”

不同于电视、电影、综艺通过电脑、影院、手机便可观看,杂技是需要一定的观看门槛,其演员排练演出过程中艰苦又危险,且演出回报率又很低,这也让大众产生了杂技剧是“小众”的看法。

对此,许春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杂技是赋予内涵的文化艺术。现代的杂技剧是有故事情节的,是能够深挖文化内涵、写意历史的,经得起推敲的文化延伸,是能运用杂技人特有的技巧展现时代风貌和中国精神的,能够引导和鼓舞大众的。

学员们纷纷各抒己见。陈丹娜认为:杂技剧应以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扎实的表演功力将杂技的“术”和舞蹈的“艺”相融合起来,成就杂技不是只是地摊的卖艺,从而让观众由故事走进杂技,了解杂技人,然后爱上杂技剧。

叶帆说:通过杂技剧《大桥》,我们看到了杂技与舞蹈、话剧、全息影像等方式相结合,全景式、历史性、史诗化地呈现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这是一次很好的创新,是将杂技艺术更综合性的表现出现出来,未来还可以借助京剧、武术、音乐剧、马戏团等多元化模式交叉迭代,丰富杂技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通讯员 龚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拍摄制作 杨泽华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