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与江共生的南京之变
2021-10-21 09:57:05

新华社记者刘亢、凌军辉、蒋芳、陈刚

新济洲四面环江,岛上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12日摄)。

从高空俯瞰长江南京段,百舸争流、巨轮畅行。这是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钻石航段”。

依江而建、因江而兴,这座城市触摸着长江的脉搏,也一度透支着母亲河。2016年以来,作为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铁腕“止血”、涵养生态,大江迎来巨变。

累计退出生产岸线超32公里、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稳定达标、生态岸线占比大幅提升至78%……从靠江吃江、过度索取,到守江爱江、拥江护江,长江南京段正变身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奋力谱写“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生动答卷。

南京幕燕滨江风光带景色(无人机照片)。

三进三退,江城风貌气象一新

草木繁盛,鸟鸣起伏,鱼虫林鸟湖草浑然一体;原来的低洼地和水田,经水系修复形成湖泊,成为候鸟栖息地;洲头、洲尾,江豚嬉戏捕食的画面时有出现……经过休养生息式保护,全国首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新济洲变身长江绿心,湿地率由五年前的39.98%上升到目前的50%。

“水清了,鱼多了,说明环境变好了。”作为最后一批退捕转产的渔民,70多岁的余金发感受尤其强烈。南京大学的最新调查显示,极度濒危物种江豚在南京段的数量已由5年前的20多头增加至50多头,南京成为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可以看到野生江豚活动的城市。

“珍稀动物频繁再现,背后是长江生态治理成效显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茂松副教授说,他带队调查了包括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在内的9处主要湿地,发现154种鸟类,数量较2019年明显上升,其中不乏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品种。

长江入苏“第一站”,也是江苏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第一关”。2016年、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11月在南京,关键词从“推动”“深入推动”演进到“全面推动”。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南京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先“止血”后“治病”,一场“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变革加速推进。5年来,长江南京段生态岸线占比由66%提高到78%。

从346国道明因路段左转驶入宁江路,“春江十里”几个字映入眼帘。从这里出发,红黄蓝三色路面标线犹如彩虹蜿蜒向前,全长18.3公里沿江风光美不胜收。“长江大保护落实在何处?这条滨江岸线就是最有力的见证。”浦口区负责人说,几年前,这里还是船坞散落、轧钢声不绝于耳的“十里造船带”。

退出历史舞台的不止一个“十里造船带”。2018年以来,南京全市已拆除取缔长江岸线利用项目160个,整改规范项目66个,清退生产型岸线超过32公里,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和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均列全省第一。沿江而下,长江江宁段建成绿色亲水滨江公园,建邺鱼嘴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胜地”,雨花台区梅钢9号路片区打造三山矶公园、重现江畔明珠胜景……长江“黄金带”镶上了众多“绿宝石”。

岸上修复见成效,水质、空气也明显好转。此前,南京7条省控入江支流中的4条水质较差。2018年6月起,南京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Ⅴ类入江支流,构建起覆盖全市所有水体的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动最科学的外科手术,上最严格的工程手段,用最精细的管理方法,下大力气推进综合治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4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累计均值优良比例100%,28条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原来路过这儿都是捂着口鼻走的,现在倒成了周边一景,每天来晨练、遛鸟、吹萨克斯、打太极的络绎不绝。”在金川河东瓜圃桥段居住了近20年的王秋香,高兴地跟记者分享身边的变化。

今年4月,第二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开幕,11个国家的驻华大使,50多所海内外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与我国近百座城市的代表汇聚南京,共商生态议题。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河流绿道串珠成链,南京生态之美令与会嘉宾赞不绝口。

截至2020年底,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6%、绿地率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7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由洲岛到岸线、再到全域,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从过去的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把江城作为生命共同体来规划布局。”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说,经过久久为功综合治理,无论是岸线的生态功能还是入江水质、空气质量,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俯瞰3.1公里的三山矶段岸线,如今已是水清、岸绿、环境美的郊野公园(无人机照片,2020年5月22日摄)。

赓续文脉,古都江韵焕发新彩

国庆长假,燕子矶滨江公园成为很多市民、游客的打卡地。大河涛涛、青山相依、红日慢落、夕霞炙空,人们欣喜发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矶夕照”又回来了。

金陵佳丽地,北郊为最。北郊,即幕府山燕子矶一带,这里滨江岸线长约8.48公里,自古是“万里长江第一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条件曾使这里成为“化工基地”,每年带来数十亿产值同时,也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从燕子矶到二桥有8家码头,如果算上整个幕燕地区,化工码头、砂场等一共有110家。”燕子矶新城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通过关停企业、生态修复、景观再造、产业转型、百姓安居,一个绿色燕子矶、人文燕子矶、科技燕子矶正在崛起。

从百姓避之不及,到重现诗情画意,离不开对长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弘扬。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从“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到让江走进城、人走近江,南京将生态自然景观与长江渔业文化、长江诗词文化、郑和航海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

“南京的古金陵48景中,和长江有关的占到了11处。”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调研发现,南京以长江文化为本底,挖掘特色资源,续写长江文脉丰富内涵。山水城林人的江城风貌与韵味,不止是记忆中的浓墨重彩,现实中也日益彰显。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仙人矶原是渔船云集的江边渔村,如今渔民已经全部上岸。当地就地取材建成“渔业记忆”、诗词文化长廊等景观小品,通过“长江流域渔船概说”手绘图,向游客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渔业文化,传播“退渔还江、退耕还湿”的生态理念。

截至目前,南京主城区72公里滨江绿道基本贯通,沿江绿色廊道联网成片,渡江胜利纪念碑、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等70处历史文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人文江岸、绿色江岸成为古都江韵新品牌。

4月15日拍摄的江苏园博园(无人机照片)。记者 季春鹏 摄

城市“双修”与文化赓续紧密结合,进一步带动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1921年,刚成立的中国水泥厂在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村建起了采石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却也留下满目疮痍的“城市伤疤”。2021年,修复矿坑后建成的省园博园开门迎客,昔日“水泥森林”上“长出”森林,巨大的矿坑化身崖壁剧院、植物花园;装水泥的筒仓变身先锋书店装满新书;火车车厢拉的不再是矿石,而是天南海北游客……

不仅废弃矿坑变身绝美园林,老旧街巷更是唤醒文化记忆重获活力。5年来,小西湖、老门东、石榴新村、百子亭等历史街区通过“小尺度、渐进式”城市微更新,打造众多具有“南京记忆”的旅游目的地。玄武区1800米的长江路浓缩了1800年的金陵史,将文旅产业与夜间经济、消费升级、老城更新有机结合,向人们展示千年风貌如何可以成为时代活力。“长江路过去只是一条街,现在是一条文旅消费带、融合带、辐射带。”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说。

江水不止,文脉不息;通江达海,开放包容。“山水、生态与人文景观互相辉映,才是长江文化的精髓。”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表示,将长江文化带建设与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现代化新篇章融合起来,努力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古今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开放创新“美丽中轴”,成为长江文化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示范区域。

制定发布《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打造富有人文内涵的“一江两岸”风光带,长江将成为南京新的城市发展主轴。“赓续文化有助于厚植文化自信、唤醒精神力量。南京将从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等方面挖掘和弘扬长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南京市代市长夏心旻说。

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阶段”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阶段”,从工业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态文明反哺共生,这方山水不仅见证时空更迭、理念转换,更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南京样本”。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南京雨花台区辖区内的三桥湿地公园景色(2019年8月14日摄)。记者 季春鹏 摄

与江共生,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江中的水,水上的船,岸边的园……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24小时运行,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对长江南京段“水、岸、气、船、园”实时监测管理,构建天、空、地立体保护体系。

修复长江生态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久久为功。沿江重化企业减少,但污染排放较高、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仍未根本扭转;“减”的推进挑战大,“转”的出路待理顺,“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标高标准、新要求,南京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的重要内容,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探索“与江共生”的治理新路。

从科技治江到动能转换,持续强化绿色发展的创新支撑。在南京化工园区,从基于排水毒性控制的企业差异化接管标准,到水、气、固废等一批新技术推广应用,园区煤耗、能耗、COD排放等大幅下降。

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源头创新研究院、绿色菁英创新学院……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全天候监控长江同时,还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助力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

5年来,占南京工业比重约1/3的重化工业有序转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1.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5%,形成1个五千亿级、4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规划引领到空间管控,不断完善依法治江的制度保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绿色银行”,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探索“留白”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立足城市全生命周期管控,优空间、护资源、促发展,美丽南京的轮廓日益清晰。

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动南京市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南京市制造业新增项目禁止和限制目录》等,为系统治江提供法治护航和政策支撑。

从党政重点工作到全社会共同行动,探索构建全民参与的共治体系。走进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示馆,自然景观与宣教展品完美融合,一批志愿者通过展示动植物资源、讲述江豚故事、揭秘鸟类迁徙等,向人们科普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

曾经的八卦洲沙漠风情园如今绿树成荫(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1日摄)。

与2016年相比,这个江中洲岛上的维管束植物从366种增加到501种,脊椎动物从142种增加到269种,鸟类从103种增加到180余种。“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给万物休养生息的时间,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惊人。”南京市副市长邢正军说。

在南京,活跃着江豚保护协会、长江守望者联盟、“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等20多家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分布在社会组织、学校、企业等,共同守护长江。昔日“破坏者”成为“守护者”,曾因向长江偷排污水被罚4.7亿元生态修复费的南京胜科水务,牵头创建长江江豚科教中心,打造特色研学示范基地。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距长江南岸10余公里,园博园承载着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美好憧憬。入夜,以崖壁为巨幕,以山谷为剧院,巨型旋转台、摇臂配合三维实景、真人歌舞,光影交错、云烟层叠间,开启一段人与石的时光之旅……一场沉浸式演出《百年石光》,传递出一个鲜明理念:伤害自然必遭反噬,尊重自然方能共荣共生。

从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再到生态产能,南京正重新审视人与江、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致力构建“山水城林一体、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生态经济共赢”的城市生态治理体系,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径。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