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舞蹈讲好故事难?可别“先有醉拳,后有武松”
2021-10-20 22:36:16

10月20日上午,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扬子晚报、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承办的江苏艺术基金2021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继续开讲。

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于平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了他对第十一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比赛的思考,重点讨论了舞蹈创作中“表意优先”这一主题。

于平教授将舞蹈分为具有鲜明风格和形式特征的“限定性形态”舞种(古典舞、民间舞)和不具有具体形式的“非限定性形态”舞种(当代舞、现代舞),认为中国传统的古代舞和民族舞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有着历史积淀的审美风格,继而凝定成为一种“刚性尺度”,使得“意义表达”不得不受到“刚性尺度”的掣肘,存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局限性。

当代舞、现代舞则讲究“形象塑造”,更注重形象塑造的“完美新颖”和其中的“意义表达”。毫无疑问,包括“荷花奖”在内的各种职业舞蹈赛事比的是“舞蹈表意”(或“舞蹈叙事”)而非“舞蹈风格。因此,“表意优先”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既往舞蹈创排中“风格至上”的反拨,使得舞蹈创排由“形式思维”回到“形象思维”。

其次,他认为几十年来舞台上的多数舞蹈形象是在为某种既定的动作风格和技巧而舞,人物内容实质上只是展现那些优美造型姿态和动作技术的材料,这种“先有醉拳,后有武松;先有醉枪,后有林冲”的错误创作逻辑颠倒了作品人物内容与动作形式的关系,使得编导变成了风格技巧的奴隶,舞蹈的题材范围越来越狭窄,内容越来越平庸。

在他看来,“表意优先”的主张是回归“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本质,我们将不再受“类型限定表达”的困扰。既然比赛比的是“舞蹈表意”,那就不应用舞蹈风格和形式来规限,而应回归到表达的内容本体,独立地表达艺术家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把人、人情、人性、人生哲理作为舞蹈表现的中心”,突出人性、人情中情感与理念的表达,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舞蹈表意”的主旨所在。

舞蹈创作时,我们还需要正视舞蹈存在“拙于叙事”的经典问题,编导们有时会运用画外音或图解的方式展现,过于具象的表达在舞剧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需要提升“舞蹈叙事”的能力。

于平教授强调“关注现实是艺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在舞台演艺的众多种类中,除话剧艺术外,都把对现实题材的表现视为表现的现实难题。舞台演艺表现现实的难点,在于历史积淀的表现程式一时难以整合现实生成的生活图景。舞蹈作为以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动态语言为表现手段的演艺样式更是如此。“表意优先”是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绿色通道”,其理念的确立及其手段的拓展,将使我们在“现实题材”选择和表现时更加自信、也更加自觉。

同时,“表意优先”还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置于“以个体为本位”之上,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此外,于平教授还围绕“表意优先”的主题对舞蹈和比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如古典舞“既有形式”的弹性机制,舞赛分类的多界面、临界点与本体指向,“表意优先”的特征,现代舞与当代舞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比赛参照应走出“既成定势的动态风格”等。

整个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穿插着他自身实践经历和具体案例,令学员受益匪浅。

通讯员 耿中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