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家挖文物违法了?专家科普:欢迎多亲近博物馆
2021-07-20 14:29:06

近日,@考古de叔叔发微博称动画片《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53集出现考古常识错误,该微博随后被考古专业人士转发,并表示:有必要去给他们两父子科普一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南京考古专家。

在科普过程中,专家也表示,当下受“盗墓题材”的影视剧的影响,很多小朋友或者年轻人把考古和盗墓联系在一起。小朋友想对考古有进一步的准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多走进博物馆,多读取一些考古科普读物,目前考古科普的书籍和漫画也越来越多了,有机会还可以参加一些考古夏令营。

大头儿子在家挖文物,违法了?

动画片中提及,大头儿子通过走进博物馆,对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听到小头爸爸说“大部分文物都是考古专家从地下挖出来的”后,随即在自家院内开始了文物挖掘。小头爸爸将家里的碗打碎,埋在院内的地底下让儿子去挖掘,并谎称那块碎碗便是文物。这让儿子的考古兴趣大增。在随后的父子“挖掘文物”过程中,小头爸爸趁儿子不注意,扎破气球,谎称挖到煤气管道了,两人跑回家中,这才结束了这场挖掘。

儿子在院子里私自发掘,违反文物法?孩子在家玩“过家家”有必要上纲上线吗?采访中,江苏省考古研究所馆员曹军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首先,根据文物法规定,地下埋藏文物属于国家,个人不允许私自挖掘,如在施工中发现文物埋藏,应第一时间联系文物部门处理的;其次,考古工作不是挖宝,考古工作可分为主动性、配合性和抢救性三大类,主动性发掘是为配合重大科研课题,选取重要文物点,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工作方案计划采取的主动考古工作,配合性发掘主要是配合基本工程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抢救性发掘则是在文物点遭受到人为或自然破坏,文物安全无法保障的前提下,文物部门采取的紧急保护发掘举措;再者,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由文物部门负责收藏、研究、展示,个人不得私自挖掘、买卖。

市民挖出文物,该怎么办呢?

专家也表示,“有意识地盗掘文物和无意识地挖到文物,应该区别对待”。他解释道,有意识地盗掘文物肯定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无意识地挖到了文物,只要不破坏文物,且主动报告文物相关部门或公安机关,就不存在违法。如农民在种地或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文物,均应该主动报告相关单位。

如果有居民挖出了文物,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专家也提醒,首先应该报告文物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同时,在相关人员赶到之前,居民一定要保护好现场,不能随意把文物带走。因为按照文物法规定,一切地下文物均属于国家所有,私人没有占有这些文物的权利。

挖出恐龙骨架,就不是考古范畴了

此外,@考古de叔叔在微博中对剧中不少考古细节提出质疑,比如发掘方式极不规范,没有布方、测量和定位,与盗掘无异;小头爸爸埋入现代瓷片冒充古代文物,学术不端;大头儿子断代准确,但小头爸爸无视器物时代特征,有意误导,影响恶劣;考古工作挖出煤气管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野外考古需要防护病菌和动物伤害,基本不用担心陷阱和暗器。

尤其是最后一点,片尾地下出现完整的恐龙骨架,并不是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范畴,令人好奇。(动画片)片尾地下出现完整的恐龙骨架,并不是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范畴。“恐龙属于古生物学家研究的范畴,而考古学家主要研究跟人有关的文化或文明。”曹军表示,需要厘清的是,挖出恐龙,不是考古的范畴。“考古是研究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事物,也就是人类起源到现在的相关事物,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400多万年前,没有交集,所以恐龙属于古生物研究领域,与考古工作没有交集,除非,古人发现利用了恐龙骨骼,通过考古工作被发现。”

考古和盗墓是两回事,多亲近博物馆

采访中,考古专家也表示,动画片中有涉及到考古的内容,应该鼓励,当然如果在动画片内容设定前就能够咨询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或许就不会出现考古学家挖恐龙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了”,会更有教育意义。当然,考古工作也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尤其对青少年和儿童,让他们对考古有更正确的认知。

曹军告诉记者,“孩子对考古有兴趣特别值得鼓励,尤其是目前社会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和热情越来越高涨,这对于考古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是一种肯定。”

但同时他也认为,因为“盗墓题材”的影视剧的影响,也让很多小朋友或者年轻人把考古和盗墓联系在一起,这样是令人失望的。“考古是科学的发掘、保护和研究过程,盗墓只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满足个人欲望,是一个对国家民族文明历史的破坏行为,是违反道德和法律的。”

曹军表示,小朋友想对考古有进一步的准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多走进博物馆,多读取一些考古科普读物,目前考古科普的书籍和漫画也越来越多了,有机会还可以参加一些考古夏令营,比如南京博物院每年都会有寒暑假的考古夏令营活动。“再有目前公众考古工作也成为了我们一项常规工作,依托考古工地或者项目,也会对周边学校社区开展公众考古知识普及,欢迎小朋友、年轻人的参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