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人员不再为填表操心,江苏“减负行动2.0”来了!
2021-05-12 22:24:27

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卫健委最近联合发出通知,在全省启动“减负行动2.0”,多举措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

早在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就联合印发《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国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1.0”),取得积极成效。

此次升级版“减负行动”,将有哪些新动作,能给科研人员释放哪些红利?一起来看看。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江苏这几年一直有行动。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改革30条”,为科研人员简除烦苛、松绑减负,不断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这也被称为江苏“科研减负1.0”版本。

在“1.0”版本中,以30条举措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一系列困扰科研人员的痛点、难点被逐一拔除。其中近8成政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突破性,5成左右为全国首创。

围绕扩大科研自主权,明确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高校院所用人自主权;

围绕“松绑赋能”,设置科研助理,精简报销和申报材料,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布局“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由领衔科学家自主设置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经费使用;

围绕“创新激励”,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免责机制,让科技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尝试。

改革实施以来来,大批科技人才收到一揽子的科研创新“大礼包”,获得感显著增强。

2020年8月28日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聚才用才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充分释放人才潜能的最佳环境。

突出青年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点群体加大培养力度,带动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突出高精尖缺,聚焦院士、学术带头人、领军型科技企业家等战略科技人才靶向引才,抓紧做好退休院士引进工作。

突出激发活力,在科研管理、科研评价、激励导向上改革体制机制,从重过程管理向重效果转变,简化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建立宽容失败的相关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要关心爱护科技人员,解决好后顾之忧,让科研人才潜心专业研究。

减少基层填报工作量

为减少科研人员在信息填报和材料报送方面的工作量,江苏在“减负行动2.0”中部署开展“进一步完善减表行动”。通过统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关数据与科技统计工作、简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加大共享基础数据信息力度等举措,进一步减少基层填报工作量。

“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的一番话,再度让全社会关注科研人员精力虚耗的问题。

“月度报告、年度总结、汇报PPT、成果调查统计表、项目经费财务报表,林林总总的各种表格,动辄四五十页起步。”江苏某高校教授高老师回忆,在“科技改革30条”出台前,为报销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精打细算,三天两头看报表,几近磨练成专业财会专家。而如今,科研教师的获得感一步步增强,比如在重点研发计划方面,项目检查、财务检查、审计等环节实现合并和同步,学校承担的国家重要项目的课题组,均配备科研财务助理,让科研人员专心谋创新。

江苏科技战略研究专家李华生则坦言,填表、评比、汇报等案头工作的“初心”是借此了解项目进展,防止学术造假、贪污腐败。但部分填表工作背离基本功能,变成形式主义的折腾,成了科研人员的巨大负担。他建议,对于科研填表、考核、报销的标准,哪些应该严谨、哪些可以灵活,应出台国家层面的细化方案。此外,可考虑建立信息公共平台,比如科研情况等信息,填了一次之后,在不同层级项目中可以信息共享、迅速调取,从而减少重复劳动。

针对科研项目立项程序相对复杂的问题,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冶表示,目前的科技项目工作模式时间周期长——从通知到立项一般要2-3个月,且申报过程复杂。申报时,科研人员要准备大量附件证明材料,对于大部分专于技术的科研人员,准备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申报材料存在一定难度,“不少技术研发好的项目因此没有被立项”。他建议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流程。推动无纸化项目申报制度,集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建立项目申报数据库,对于同一年度同一家企业申报过程中,需要重复提供的材料进行互通共用,简化项目申报书内容,减少企业及科研人员重复劳动。

在加大共享基础数据信息力度方面,江苏已先行探索。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已同步完成科技资源数据目录与征集、线上平台等若干配套方案,规划5年、分3期实施,重点建设“一网打尽”的科技创新资源池及“一享到底”的资源开放新机制。目前,线上云平台(一期)投入试运行,具备展示、检索、预约服务等功能,集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与集中管理的中心机房也验收启用。

推行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

针对科研项目报销繁琐的问题,通知强调一方面要简化“项目经费调剂管理方式”“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等政策,加大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探索力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自主权;另一方面依托财政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成为“科研助理”,让科学家从繁琐的报销填报中解放出来。

什么是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记者了解到,未实行“包干制”前,要求科研人员在课题还未开始前就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支出进行详细测算,编制不同费用科目的预算,计划好费用要花在什么地方、怎么使用,并要求后续费用使用时候也严格按照预算进行使用。这种缺乏弹性的预算管理方式,不符合科研工作不断变化、探索未知的现实情况,增加科研人员的负担。

“包干制”是确定经费总额,但无需编制明细费用科目预算,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经费需求按规定使用和列支,让科研人员把精力从繁琐的管理体系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释放创新活力。

“科研人员对项目资金决定权有限。”胡冶介绍,现阶段科技项目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度,大部分由科研人员所在单位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导致项目负责人没有充分的经费使用支配权,几乎使用每一笔项目资金都要面临复杂繁琐的审批程序和票据归集程序,更有甚者如果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同意支出,项目负责人就无法支出费用,直接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减负行动2.0’的出台进一步放权于项目负责人,是一场‘及时雨’!” 胡冶建议,细化出台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实施细则,减少项目资金使用审批流程,通过建立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管理予以监督,充分放权于项目负责人,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推进中。利用绩效制度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在制度中明确一定比例绩效资金直接用于一线科研人员奖励,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此外,江苏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为科学家配好“帮手”。去年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公告陆续发布,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打开一扇窗。“科研助理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满足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结构调整,解决高校科研人员‘有钱买米,没功夫做饭’等问题。”科技部资管司经费处相关负责人说。

校正科研激励“指挥棒”

通知还强调,持续加大各类科技评价活动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的清理力度,通过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优化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和其他领域职称(职务)评聘办法等举措,校正科研激励的“指挥棒”。

此前,校正的“指挥棒”已在农业科研领域有了“用武之地”。去年,新修订的《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印发,新修订的资格条件,遵循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成长规律,切合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注重评价农业科研人员的能力、实绩和贡献,凸显人才分类评价“指挥棒”作用。

“我今年能申报职称啦!”得知新修订资格条件已经印发实施,江苏一位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人员很是欣喜。他说:“我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将农民需要的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但是因为论文不足,之前一直未能申报职称。而新修订的资格条件对转化应用类人才不作论文硬性要求,我就可以用自己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创收的实际业绩申报职称。”

在“代表作评价制度”推行中,江苏在全国率先将代表作制度纳入科技奖评审。“改革后的职称评价标准弱化论文的‘霸主’地位,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程方案、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都可以替代论文,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代表作的内涵。” 李华生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着非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

他还表示,“减负行动2.0”响应中央人才评价“四不唯”要求,不唯学历,唯能力;不唯职称,唯经验;不唯资历,唯成绩;不唯身份,唯水平。打破条条框框,这给更多人参与创新的机会,降低创新的门槛,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但需要强调的是,不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并不是不需要这些指标,而是要把实践数据、成果等纳入进来,作为辅证说明,把创新的成果进行更多元化的鉴定。

此外,通知还部署推动“深入开展检查瘦身行动”“有效推进精简牌子、帽子行动”“积极推进信息共享行动”,真正从小切口推动科研减负取得大实效。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张宣

图片 视觉中国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