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邮轮碎片》网络首发,刘心武:这部小说写的是人性,同时也是向改革开放致敬
2020-08-31 16:26

8月29日晚,素有“文坛常青树”之称的刘心武在北京SKP书店发布了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邮轮碎片》。百度直播、一直播、SKP直播平台同步向全国网友全程直播了发布会,观看总数量达近两百万。著名作家梁晓声、邱华栋,青年作家石一枫和著名导演尤小刚参加了发布会。在两个小时的发布过程中,嘉宾们从各自的角度深度解读了这部作品。他们在慨叹刘心武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同时,也为刘心武每有新作都有新的小说结构,对生活都有独特的发现而惊喜。

“我不服老,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忘了年龄”

刘心武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他的《班主任》开创了“伤痕文学”的创作流派,至今仍被很多人记忆犹新,也不断出现在各类考试题目中;他的《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与《栖凤楼》《四牌楼》并称的“三楼系列”被誉为“新时代的北京风情画”;他的《揭秘〈红楼梦〉》通过电视媒介进入千家万户,掀起一股“红楼热潮”。

如今,78岁的刘心武再次以一部新长篇《邮轮碎片》近距离描写当下中国,用碎片化结构多侧面勾勒中产阶级崛起的隐秘,用邮轮旅游致敬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变化。“邮轮”既可以看作一个承载着中国人历史和现实的“海上大观园”,又可以看作象征中国社会在完满自足中逐步走向开放和包容的过程。而“碎片”既是小说的结构,又是适应碎片化阅读时代的表现。

刘心武

刘心武说他是不服老的,“我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忘记年龄了,一写完了以后,哟,78岁了,自己把自己吓一跳。”虽然年近80,但刘心武自认是爱好写作的,不管在何种状态下,总是喜欢用作家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人,总是觉得有趣,“我看到,记心里,慢慢让它发酵,形成积淀,形成一个素材积累。然后就像搞对象一样,缘分到了,灵感来了,自然就开始流动出你的文本了,小说也就写完了。”

刘心武梁晓声

《邮轮碎片》封面上写了一句话,叫“你的秘密与谁有关”,刘心武说这是责任编辑写的,却抓住了要害。“这本小说是写人性、写人心的,写人的内心秘密的,文学的主要功能就在这儿。不在于通过文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主要就是要去揭示人心。实际上,《邮轮碎片》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各揣自己的心思上的邮轮。每一个生命都有前史,他们携带着全部的生命前史和内心秘密登上邮轮。不经意之间,不同人之间的秘密就会发酵、会摩擦、碰撞。”刘心武认为读者大可以从政治角度、社会学角度,或者从道德角度来分析这个小说,“我想其实最主要的是得从人性的角度来领会作者的努力,人性是很难琢磨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文学不死?就是因为人性永远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够探讨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规律、意义或者是定理、公式,这是文学永远会存在,作家永远会存在的理由。我无非就是其中一个喜欢写作的人也来参与罢了。”

“这部小说是写人性的,同时也是向改革开放致敬”

小说《邮轮碎片》中写到了很多人物,不过,刘心武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却是“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没有一个正面的榜样,也没有一个反面的坏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刘心武解释道因为他现在已经对除自己以外的他者,对自己以外的生命,基本都能包容。“我承认已经修炼到尽量都包容的境界”。

书中,刘心武也非常与时俱进的写到了90后,00后。“他是一个丧文化的追求者,这种心态和这种新的文化现象引起我的兴趣以后,我会更多去延伸我们已有的接触,也不是单纯为了写作,我作为一个生命,我需要对其他的生命有所了解,这样我的生活才有意思。”刘心武说不管是汲取营养,还是取得教训,即使仅仅只是一个借鉴,也能使他的生命活得更明白、更透彻。

石一枫

梁晓声

网上有很多读者都在说“邮轮”是不是有很多种寓意,刘心武坦言实际上他写的“邮轮旅游”也有很大的寓意,“我是在向我们国家四十年改革开放致敬,向我们国家的进步致敬,向中国的崛起致敬。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何为邮轮,邮轮旅游,想都没有想过。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刘心武进一步解释说改革开放以来,有了一个新的族群——中产阶级,他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一定的财力,所以要消费,要品尝美食,舌尖上的享受;第二个就是要走出国门,全世界旅游,哪儿都去。一开始是去热门地方,比如巴黎或者是伦敦什么的,后来是南极、北极,再后来是哪儿有战乱都要去,比如叙利亚。这是新的中产阶级的想法,他们要邮轮旅游。这个小说就是反映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文化趣味,这个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两个小时的发布过程中,嘉宾著名作家梁晓声、邱华栋,青年作家石一枫和著名导演尤小刚也从各自的角度深度解读了这部作品。

尤小刚

邱华栋

梁晓声称《邮轮碎片》是一部“百衲衣”式的小说,用碎片缝制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同时,刘心武写人物到了一种无嗔无怒的冷静状态,让人受益。邱华栋称这是刘心武另外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小说,在“洋气”的结构中让人体会中国风格。尤小刚注意到刘心武的新书仍有改编为影视的潜质,他用碎片化的方式写到了人与事的“临界状态”,让故事变得很耐读耐看,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石一枫以“后浪”写作者的身份致敬“前浪”,认为小说碎而不散、看似随意,实则严谨,这种写作上的控制力是老作家的功力所在。同时,刘心武的写作离时代很近,永远在生活的第一线,这是让人佩服的。最后,刘心武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以文学爱好者和文坛边缘人的身份写作,向传统取经,对人性和人心永远充满揣摩的热情。他说因为这种热情,使文学不死,也让他总是会忘记自己的年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