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齐鲁大地描绘小康新画卷
2020-08-16 11:57

   新华社济南8月15日电 题:幸福小康入画来——齐鲁大地描绘小康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邵琨

  从泰山之巅到黄河两岸,从鲁西平原到黄渤海之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加速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高大上”现代农业转变;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生态经济带来“金山银山”;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耕海牧渔升级换代,海洋经济挺进新蓝海……

  山东正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幸福小康“齐鲁画卷”越绘越清晰。

图片

  这是8月8日拍摄的应用5G技术的山东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上平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安居乐业,滩区、沃野面貌日新

  一百多年前,黄河夺道大清河从山东入海。每临大汛,黄河水就像脱缰野马,裹挟着泥沙冲出河槽,庄稼绝收、房倒屋塌、家当全无。“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是山东黄河滩区群众的“三三宿命”。

  如今,60万滩区群众期盼已久的“安居梦”即将梦圆。在位于黄河滩区的山东菏泽鄄城县旧城镇大邢庄村台建设现场,村民们看着已经建成的一排排二层小楼,满怀期待,按计划他们9月份即可搬进新居。

  “真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好的事,以后再不担心黄河发大水了。”旧城镇北王庄村72岁的村民李忠文说,他此前因水患已搬过三次家,“现在就想着早日搬进新房子”。

  盯紧“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群众打破“宿命”,迎来新生活。与此同时,山东加速农村产业振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被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所取代。

  走进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西瓜大棚,满眼圆玉堆绿,一个个“小巧精致”的西瓜吊在瓜藤上。在这里,每株西瓜都有档案、编号;氮磷钾浓度和水分含量自动监测,自动浇水、施肥;大数据分析指导种植,一部手机管理整片大棚。

  “把土地流转给了产业园,每年每亩租金就1000多元,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还有4000多元工资,两份收入,比原来可强多了。”73岁的寒亭区固堤街道牟家庄子村村民牟纪柱说起新生活、新收入,言语中透着高兴。

图片

  这是7月21日拍摄的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西瓜大棚内的西瓜。 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许多农产品生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展现出强劲生产力。在济宁邹城市大束镇,一个现代化的蘑菇小镇正在崛起,蘑菇科创园、蘑菇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已建成投用。小镇中的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金针菇生产线上,接菌、养菌、培育、包装等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数字控制,金针菇一天的“收成”高达32万斤。

  “来公司上班前,我见过别人种蘑菇,但没见过这样种蘑菇的。”在友泓公司车间工作的当地村民杨发庆笑着说,现在工资收入将近5000元,“不用再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了”。

图片

  工作人员在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西瓜大棚内查看西瓜长势(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新农村有看头、新农业有干头、新农民有奔头。到2018年底,山东全省3年累计减贫251.6万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肉蛋奶总产量稳居全国首位;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万元,比2015年增长近四成。

视频地址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