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的长豇豆择洗干净,切成寸许长的小段,每切一刀,都发出清脆的断裂声;胡萝卜切成小块,加入老鹅,火焰翻飞,诱人的香味便飘散开来......上午9点,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爱心厨房”里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两位阿姨正在打包厨师刚烹制出锅的各色美食。11点左右,居住在娄葑街道辖区范围内的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吃上热气腾腾、营养均衡的“爱心餐”。
为老人提供“点对点”供餐服务
娄葑街道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地处苏州姑苏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过渡地带。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在娄葑街道22万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接近20%,“几乎每4名娄葑街道居民中就有一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其中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居多。”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向记者介绍,为让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在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感受到幸福与温馨,娄葑街道在广泛征集民意,精准摸排辖区老人用餐需求后,花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倾力打造了全国首创的居家养老闭环模式,“爱心厨房”应运而生。
厨师在挑选食材
“爱心厨房”作为“爱心系列”的开篇之作,由娄葑街道直接组建厨房团队,通过“爱心企业+社区社工+爱心志愿者”的接力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从厨房到餐桌的“点对点”供餐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可享受助餐服务。“每餐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一汤加一饭,餐标是12元,政府补贴后,老人只需承担较少的费用就可以吃上营养均衡的‘爱心餐’。”
傅刚向记者介绍,居住在娄葑街道辖区范围内且失能、残疾、独居的市级及市级以上劳模,由共建爱心企业结对赞助餐费;居住在娄葑街道辖区范围内、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失能、残疾且独居的动迁社区户籍老人,每餐个人承担3元,所在社区补助9元;居住在娄葑街道辖区范围内、具有娄葑街道户籍、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失能、残疾且独居的城市社区老人,每餐个人承担9元,街道补助3元。目前,“爱心餐”已覆盖街道24个社区首批60名老人。
从食材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很用心
在居家养老闭环模式中,如何将“爱心餐”做好,颇费思量。“经过街道几番考核,最终选择了位于苏州市常熟曹家桥蔬菜基地,每天专人专供爱心厨房的新鲜时蔬。”爱心厨房主管赵泰告诉记者,对于食材,他们每餐都会进行严格甄选,精挑细选各种新鲜食材。在保证用餐品质的基础上,街道还特地聘请高级厨师进行烹调,让老人们餐餐都能吃上“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工作人员将饭菜进行打包
赵泰介绍,为了保持饭菜的温度以及“爱心餐”运送途中避免出现汤汁溢出的情况,他们特地将饭菜装入专门定制的双层不锈钢保温餐盒中。“饭菜放在特制的保温餐盒里,在一个小时之内饭菜的温度降低不会超过10度。到目前为止,每个老人对拿到手后的饭菜温度都很满意,差评为零。”赵泰说,“为了保证爱心餐从分餐间到老人家中不被打开,我们还特地制作了一个‘防拆封密封圈’,以确保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当老人发现密封圈被打开后,可以拒收。”
让老人吃饭不再是难题
上午11点左右,84岁的葑南路社区居民吴思勤收到了由社工王林英送来的热气腾腾的“爱心餐”。吴思勤老人告诉记者,“爱心厨房”给他的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解决了吃饭的问题,省去自己做饭的麻烦,儿女再也不用担心他煮饭、吃饭的问题。到开饭的时候会有社区工作人员直接送到家里来,三菜一汤只要9元钱,而且饭菜也合胃口,每天都不重样。
84岁的吴思勤老人
“吃饭是老年人很大的一个问题,政府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我们非常高兴,心情非常舒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吴思勤笑着说,“我每天能吃到‘爱心厨房’的三菜一汤就是小康!小康就是吃穿不愁,每天心情愉快,解决了最大的吃饭难题,我的生活也就幸福了。”
从爱心厨房到每个社区,如何顺利接力,如何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美味佳肴?“我们用爱心接力的方式来传递爱心餐。”赵泰告诉记者,“爱心餐”在厨房制作好后,先由爱心企业快递小哥分五条路线第一时间送到各个社区,再由社区党员、社工和志愿者接力完成“最后一公里”,“最快9分钟,最慢41分钟,这些饭菜都会被及时送到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家中。”赵泰说。
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照亮老人幸福生活
养老问题千头万绪,包括衣、食、住、行、医等各方面,其中吃饭问题当属首位。“‘爱心厨房’将政府、社会力量多方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项真正惠及老百姓的养老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在谈及做这项工作的初衷时,傅刚告诉记者,就是要让老年人享受“健康、营养”的配餐,感受“家”一样的温暖。“要将‘爱心厨房’办成‘百年老店’,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舒心。”傅刚说。
“爱心厨房”不仅烹制出了美味佳肴,还烹制出了小康路上的“大套餐”,接下来,娄葑街道将扩大“爱心厨房”的服务人群,让更多老人享受到营养可口的“爱心餐”,让“爱心呼叫中心”“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怀”系列公益项目落地,打造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方位”“全无忧”“全链条”服务的闭环式居家养老模式。见习记者 柴军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