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崛起,老城式微,即使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广州,区域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和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如何留住城市记忆?如何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永庆坊的嬗变给出了一个可行性答案。
“广州最美老街”的危楼重焕生机
诞生于1931年的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这里汇聚了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但众多百年老建筑年久失修,渐成危楼。近年来,恩宁路实施老街建筑“微改造”,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的永庆片区变身“微改文创街区”永庆坊,引入众创办公、创意产业。老树发新芽,曾经破败的老建筑群,如今已成为广州新的“网红打卡点”。
青砖碧瓦,精致铜雕。窄巷中,你总能寻觅到意外的惊喜。民宿、咖啡厅、旧物展,特色小剧院……在这里,你能遇见各类艺术潮流、民间工艺,到处都是妥妥的文艺范。
改善老旧环境 老居民幸福感飙升
荔湾区政府携手相关企业,创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由企业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引入众创办公和创意产业,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 江伟辉
负责项目改造的万科集团设计师介绍,永庆坊改造成本虽然高达1万元/㎡,但是改造后出租率接近100%,铺租上涨了2至5倍,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项目负责人说,永庆坊的模式是可以复制并优化升级的,通过修缮把老城的“短板”变成“潜力板”,达到“让青年回归老城、让街区赋能社会、让产业造就生机”的目标。
“绣花”功夫“绣”出城市风貌
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准则,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轮廓不变,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保护和整饰,强化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让“旧”和“新”充分地有机结合。
改造前街巷电线杆林立,空中电线如同蜘蛛网一般。改造后所有线缆全都隐藏入地下。
通过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继永庆坊一期后,二期改造也即将启动。拟将其打造成文化创意街区,预计总投资达10.7亿。改造面积相当于一期的十倍。
老城区的居民们迎来了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小康生活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记者 | 古峻岭 黄丽珍
摄像 | 王刚
协助拍摄 | 广东台 广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