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黑洞教授”李志远:被更多人认识是“沾了科学的光”
2020-03-26 17:45

天文学在不少人眼中,多半都带着点神秘:无垠的星空下,仰观宇宙之大,恬然无思,澹然无虑,实在浪漫得不像话。真实的天文学研究,远没有这样理想化。近日,世界首张黑洞照片“拍摄”团队成员,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李志远作客扬子晚报直播间,带领两百多万观众,一起走进了真正的天文学世界。直播结束后,李志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能够用人类的智慧描述宇宙的规则,这才是天文学的迷人所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黑洞照片科学家团队中唯一的“江苏面孔”

图片

世界首张黑洞照片

李志远走进大众视线,源于一年前的4月10日。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发布,李志远作为参与项目的16位大陆科学家之一,在上海天文台的发布会现场,获得了郑重介绍。“南京大学李志远教授!”听到主持人念出自己的名字,穿着白色休闲西装的李志远从会场一侧走进了镁光灯里。西装的扣子有点紧,但这不妨碍他的照片出现在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条显眼位置。

图片

李志远在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会现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宣  摄

 

“印象里,黑洞发布那次好像是李老师头一回穿西装。”李志远的博士生侯美存给记者爆了个料。“我长这么大,领带就打过两三次。”说到着装,李志远透着随意,“黑洞发布会那次穿着西装,应该算是巧合吧。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我们也是牛仔裤休闲鞋。”

不管是不是“巧合”,李志远对于发布会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同寻常的。为了让自己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语句表达更加准确,他一字一句以文字的形式,对所有采访发布会的记者做了书面回复:“我是在2016年底受邀正式参与合作。合作的基础主要是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经验。我个人长期研究EHT(事件视界望远镜,是一个以观测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的主要观测目标之一——银河系中心黑洞,以及与之类似的近邻星系中心黑洞。”本次观测中,李志远参加了EHT项目中的多波段科学工作组以及活动星系核工作组,“准确的说,我没有直接参与此次毫米波观测的数据分析,在EHT合作中,我主要从多波段观测角度开展辅助研究。”李志远举例,“比如我与我的研究生朱浈琳,利用X射线数据分析了银心黑洞可能存在的喷流。”

参与世界首张黑洞照片的“拍摄”,李志远“憋”了很久,甚至连自己带的博士生都没透半点口风。“我也是直到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导师原来是EHT项目团队成员的。”博士生李宗男获得消息的时间甚至晚过媒体记者。“除了参与数据分析的师姐之外,李老师谁都没说。”

这场发布会备受瞩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李志远是16位参与项目的大陆科学家中唯一的“江苏面孔”。发布会结束后,想请他分享科研经历的邀约纷至沓来。李志远和记者数了数,除了南京大学必要的招生讲座,自己只在江苏省天文学会做过一次关于黑洞项目的大会报告。利用“黑洞教授”的头衔赶紧多赚一点名气和流量?压根没想过。

高考录取时,南大特地为他增加了一个计划

尽管对于“走红”没有企图心,但流量还是会争先恐后地“找上门来”。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会结束后四个月,热播剧《小欢喜》再度让南大天文系登上热搜。电视剧里的小女生乔英子对着父母大喊着“我一定要上南大天文”的画面,点燃了不少中学生心中对于南大天文的无限向往。

和记者聊起为什么学天文,李志远讲述了一个和“乔英子”颇为类似的故事:“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我开始对天文感兴趣。”这份好奇心李志远一直延续到了高考,“我是 95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我们广东是考试之前先填志愿。为了防止学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盲目,班主任还会尽责地逐一检查学生的志愿方向。”拿到李志远的志愿填报表,班主任不由得惊讶了,A志愿南京大学,专业第一栏赫然填写着“天文学”。

“老师把我找了过去,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冷门的学科。”根据李志远的回忆,1995年全国开设天文学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同时拥有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古都南京,成为了李志远的不二选择。

然而,当年南京大学天文系在广东省并没有招生计划。南大负责广东招生的老师得知了李志远的执着后,特意向学校汇报了这一情况。“高考放榜后,我的考分考上南大天文绰绰有余,学校特地在广东省加了一个计划,把我录进了南大天文系。”

在美国的天文研究机构工作了五年后,李志远选择了回归。2013年,他回到母校南京大学,成为了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片

南大校友足球赛,李志远(左二)和当年的同学们一起踢球。 李志远供图

 

南大校园里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李志远很快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老师在学术上肯定是严师,要求我们不能贪玩,要多看文献,多听报告。他经常在半夜给我们回复邮件,不会拖延到第二天。”李志远的博士生李宗男告诉记者,老师既是“工作狂”,也是“美食家”。每周小组学术讨论结束后,便是李志远和学生们的“美食时间”,火锅、猪脑、猪肺汤、肠粉……尽管求学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江苏度过,但李志远“广东人”的吃货属性依然相当明显,学生也因此有了“口福”。

图片

李志远(右一)和学生们。  李志远 供图

 

虽然爱吃,但李志远自己却不大做饭。“做饭靠自觉,偶尔会炖一些汤,还有做一些糖水。比如红芋糖水,就是广东特色。”和记者聊着美食,李志远忽然回过神来,“你平时做饭不?要是不做饭,这些和你说了你也不熟悉呀!”

热量摄入远大于消耗,李志远的体重自然蹭蹭往上蹿。于是,减肥变成了他在科研生活之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节时,学生们“合谋”给李志远送上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老师瘦身成功。”被记者问到这个细节,李志远呵呵一笑,“体重是秘密!”

“天文热”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

尽管来自南粤,但李志远的普通话几乎没有口音,多年的留洋经历更是让他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在南大天文学院率先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国际化专业课程《X射线天文学》,采用全英文教学。“疫情防控期间,这门课改成了网课形式,每周三下午2:00到4:00,我会在线给学生们讲两个小时。”为了适应网课新形式,李志远稍稍降低了课程难度,将课程口述部分改成了中文,但PPT依然是全英文。

这一次作客扬子晚报招考部落与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联合策划的“爱上南大·教授开讲”系列公开课直播,李志远颇为贴心地将全英文PPT改成了中文。直播的盛况可谓空前,获得了241.2万人次的超高观看量。但直播中李志远给观众们留下的印象,却并没有观众期待中的“外向”。原因在于,天文爱好者们在直播互动中提问的“白洞”、“全息宇宙”,李志远的回答都是“我不懂,抱歉”。有人开始疑惑:李志远教授好像还蛮高冷吶!

“观众提问的白洞和全息宇宙,我不懂是事实。”李志远表示,自己并不是“高冷”,而是不愿意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绕着说半天”。能够收获两百多万人次的青睐,他总结为“沾了学科的光”。“相对来说,天文学入门比较容易,探讨天文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科研工作者们辛苦的付出。“对于我们来说,一年里看星星的时候估计也就一两回。”李志远向记者描述了天文科研人员的真实工作场景,听起来颇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味道:“大型天文望远镜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研究人员如果需要使用,得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提交观测申请,经过同行评议,排定优先顺序后,优先级别高的项目将会被率先安排观测。”李志远告诉记者,能够申请到大型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时间,无疑是“中奖”一般的喜悦。

终日与数据观测打交道,李志远和研究生们乐在其中。在他们眼里,天文的迷人之处远不止“看星星”的好奇心,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探索:“人类虽然被困在地球上,却能发展出一整套理论来研究和探索宇宙。用人类的智慧来描述宇宙的规则,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

图片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L=李志远

Y:学生敦促您减肥,您的执行情况怎样?

L:没有时间运动啊!平时在学院里会和研究生们偶尔踢踢球。疫情防控期间,在家宅了五十天,我胖了五公斤了!

 

Y:很多人都相信“星座”。您作为专业天文学科研工作者,是否相信“星座学说”?

L:我自己是处女座。但“星座学说”背后的解读,我基本不会去看。

 

Y:从业至今,哪件事让您觉得最有成就感?

L:申请到大型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时间。

 

Y:天文学入门有没有捷径?

L:这要看从什么样的角度入门,恐怕不见得有什么捷径。专业知识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积累起来。这背后,好奇心和兴趣是很大的动力。

 

Y:除了专业书籍,您还会看哪些书?

L:我挺喜欢看侦探小说的。如果您或者您的同行有推理作品,欢迎推荐给我。我比较爱看中文系原创的。

(面对面系列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摘编)

 

编辑 : 王睿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