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
2020-01-05 16:39

扬子晚报《江南百家姓》刊出后,热心读者王平写来一封信,推荐一名王姓的杰出人物,如今关于他仍有重要研究价值,现将文章刊出,与大家共享。


专家考证,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中有680多个人名,提及的中国人只有一人。他在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为官,京宦三十载,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声震朝野。他即是清朝二品官至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的王姓名人之一——王茂荫。

被马克思写入《资本论》中的中国人

王茂荫(1798—1865),原名茂萱,字椿年,号子怀,世居安徽歙县杞梓里,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为官。他少年刻苦致学,道光十二年(193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咸丰元年(1851),迁御史。

他平生研究经史,其货币观点及钞币发行方案尤为引人瞩目。

咸丰三年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掌管国家财政。他关于货币问题的主张,最先发表于咸丰元年,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反抗满清朝廷的统治,声势浩大的起义阻隔了南方北运的铜路。

为解决清廷遇到的财政困难,王茂荫于咸丰元年(1851年10月25日)上《条议钞法折》建议朝廷发行纸币“官票”“宝钞”以代替金属货币。咸丰三年(1853年5月)清廷发行以制银为单位的“户部官票”。

年底,又发行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合并简称“钞票”。由于户部没有完全按照王茂荫所拟条陈议定章程,“钞票”发行后不能兑现,引起市面混乱“钞票”成了“吵票”。此后,王茂荫对于钞法与铸钞问题,一再奏陈,成为当时朝中“直言敢谏”之臣。他坚持改革币制,反对铸大钱、发行不“兑现”的“钞票”。

咸丰四年(1854年4月2日)上《再议钞法折》,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咸丰的不满,以“专为商人指使,且有不利于国而利于商者”谕旨,受到“严行申饬”。被调离户部,任兵部、吏部右侍郎,被剥夺了在货币改革上的发言权。

同治元年(1862年12月27日)清廷取消官票宝钞的发行与流通,官票宝钞发行9年即寿终正寝,但“钞票”一词却流传至今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俄罗斯驻清廷第13期布道团修士巴拉第搜集到王茂荫上的《再议钞法折》,并受到咸丰帝“严行申斥”的廷报,翻译成俄文编入《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第三卷,于1857年出版。翌年德国人卡·阿伯尔博士和弗·阿·梅克伦堡将其选译出版德文版《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马克思注意到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在写作《资本论》时,为说明纸币信用、支付手段的自然属性,将之作为83号脚注写入《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

一个勤勉廉正的京官

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改变身份,这是当时人们普遍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学业方面王茂荫是早达的,他曾在名师吴柳山门下习经史,学业大进。但参加南闱乡试多次都不顺利,家人和他自己都认为由科场入仕途没指望了。

道光十年(1830)王茂荫三十多岁时,他赴北京通州协助父亲管理森盛茶庄。第二年,北闱恩科取士,他改用“茂荫”之名,捐监生应京兆试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他参加会试,又联捷成进士,赢得三甲第四十名,殿试后被钦点为户部广西司主事,从此步入仕途。这年他三十五岁。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的歙县会馆,由在京师的歙籍官员、徽商捐资修建。在京任职的王茂荫一直以歙县会馆为下榻之处,一住就是三十余年,直至返回故里。王茂荫时为京官,且官至二品,竟未在京都购一块地,建一处房,其生活之节俭,在封建官僚中,是极为罕见的。他身居歙县会馆,萧然一室,别无长物,粗茶淡饭,仍手持一卷,以读书为娱,其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到。

咸丰皇帝听说王茂荫自入仕起,一直孑然一身独处歙县会馆,所奉极俭,颇有好感。召见时,特别详细垂询其家中概况及京寓生活。为表彰其清廉,咸丰帝赐他“紫金城骑马”。而王茂荫依然故我,既不骑马,也不坐轿,仍旧步行上朝。

同治二年(1863)二月,王茂荫调任吏部右侍郎。同年六月,办案山西的王茂荫得知为避战乱逃难江西吴城的继母病逝,遂奏明回京,绕道奔丧。因太平军与清兵激战频仍,道途阻塞,近古稀且有病的他吃尽苦头,在省城安庆侨居了一段时间。直到同治四年(1865)四月,方得扶继母灵柩回里安葬。因老家杞梓里遭兵燹,里舍已成废墟,他只好在同邑水南义成村买下朱姓旧房,稍加修葺举家迁居。这年六月中旬,他旧病复发,延医服药终不见效,六月二十一日,溘然辞世享年68岁。

关于王茂荫的考证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学者陈启修翻译《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分册,将德文的“wan-mao-in”译为“万卯寅”,日译《资本论》则译作“王猛殷”或“王孟尹”。译者更不了解王茂荫其人其事。

1936年在日本的郭沫若注意到“wan-mao-in”的翻译问题,他从《东华续录》,查到王茂荫。但因资料不足,有很多问题悬疑不能“周详”。便于1936年12月在《光明》半月刊二卷二号上发表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希望国内学者作点研究,搞清王茂荫的有关史料。经数位学者的考订,确定“wan-mao-in”即为咸丰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

当时考订王茂荫家世生平和著述最为成功者应首推王璜。王璜(1915— 1972),又名信发,安徽无为人,左翼文学评论家王淑明的堂侄,著名诗人田间的同乡同窗,是一位生长于乱世而有家国情怀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徽州友人推荐,在《徽声日报》和《徽州日报》任过副刊编辑。在上海他看到郭沫若发表的《〈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积极响应郭氏的吁请,为解决郭氏和广大读者所“悬疑的”“不能周详”的问题,“匆匆地”离开上海,“赶回歙县”。到王茂荫的义成故居“天官第”作实地考察,访问王茂荫的后人,写文章在《光明》上发表,圆满地考证出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及的中国理财官“wan-mao-in”就是在清咸丰朝任过户部右侍郎的歙县人王茂荫。在王茂荫研究史乃至《资本论》研究史上,王璜都是有功之士。

全国解放后,王茂荫研究有过短暂的繁荣,十年“文化大革命”王茂荫研究陷入停滞。

改革开放后,徽籍学者陈平民先生在《江淮论坛》1981年第1期上公开发表,《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和他的遭遇》(副标题“谈谈《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该文1985年被评为安徽省社会科学二等优秀论文奖,是改革开放以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研究王茂荫较有分量的文章。当时上海和安徽的《文摘周刊》都摘编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全文复印,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随着这篇文章的传播,“王茂荫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传向全国,随之王茂荫四海播名。

作者:王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