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写的是南京“家事”
2019-11-20 07:12

图片

司马光手稿残稿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世界上仅留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的残稿,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

司马光,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山西人,深受宋仁宗、宋英宗信任。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离开中央。《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助手的帮助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录1362年史事。

国家图书馆目前展出的《<资治通鉴>残稿》一卷,为司马光手书原稿,计29行,465字。这件手稿早些年曾数次展出过,残稿内容记录的是东晋永昌元年一整年的事。稿件开头即写着: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改元。王敦将作乱。

说起来,这段历史就是以江苏南京为中心发生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其中当然包括了东晋,若以此论,这段残稿记录的也可以说是南京的“家事”:

王敦与王导堂兄弟是东晋开国功臣,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在当时他们的威望甚至比晋帝司马睿还要高。司马睿当然希望减弱王氏的影响力,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人,以制衡王氏家族势力。321年,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以为再无人可以与之抗衡,遂决意在武昌举兵。当时王敦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

王敦造反用的名目是:清君侧、诛刘隗。司马睿闻听王敦率兵向南京进发后,大怒,也发兵征讨王敦。双方你来我往,斗争过程颇为曲折,其间,刘隗曾献策,让司马睿诛灭生活在南京的王氏家族百余口;每日清晨王导也率二十余族人到朝堂之外,等候司马睿定罪。后来,司马睿被大臣劝服,仍任用王导如旧。

双方斗争的最终结果是,王敦胜利了。

王敦攻下石头城后,拒不入宫见司马睿,他放纵士兵在南京城烧杀抢掠。司马睿脱下军衣,穿上朝服,说:王敦想得到我这个地方,应当早说!何至于如此残害百姓!又派人告诉王敦说:你如果还没有将朝廷置于脑后,那么就此罢兵,天下还可以安然相处。

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宠信的大臣刘隗、刁协放走了。刁协在逃亡路上被人所杀,首级被献给了王敦;刘隗则逃往后赵,死在了那里。

司马睿战败后,只好任命王敦为丞相,封武昌郡公。王敦颇具野心,他想再进一步,登基称帝。早前,我们十分熟悉的术士郭璞曾为王敦的记室参军,知道王敦必定会作乱,曾为此深深忧虑。而眼下,再无人可制衡王敦。王敦想以不孝之名废掉太子,这遭到众臣的反对。不久,王敦即回到武昌,并遥控朝政。后又自行加领宁、益二州都督。

王敦掌握朝政后,四方朝贡大多进了他的府第,同时朝廷官员任命都由他掌控。司马睿忧愤成疾,最终病死。

这都是发生在322年这一年的事。残稿上,这一年每段史事,司马光都写了开端数字,下接“云云”二字。从开端的字词看,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多不同。前人研究认为,这是一卷草稿,之后还有修改。

>>>

链接:

司马光真砸缸了吗

提起司马光,大家都会想起三件事,编著《资治通鉴》当然是其中一件。《资治通鉴》一书编成后,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可见这耗费了他不少心血。

第二件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此外,还有一件妇孺皆知的事,就是司马光砸缸。前些年,马未都公开质疑此事,称宋代还没有烧造大型水缸的技术,司马光当然砸不了缸。

马未都的理由是正确的。但是翻查《宋史》会发现,历史原本记录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宋朝是有大瓮的。

那么,砸缸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呢?据邱靖嘉、蒲俊的考证,司马光砸缸,是清末民初出现的说法。之前一直是“击瓮”。

那么,司马光击瓮救人了吗?细究史实,司马光生前逝后,其本人的自述和与其交好的苏轼等人的记述,都没有击瓮救人之事。但在其去世30余年后,《冷斋夜话》一书便记录下了这段掌故。邱靖嘉、蒲俊认为,司马光去世前后,天下人希望他能入朝拜相,变熙丰之法,以“活百姓”。这种独特的政治舆论环境与“司马光击瓮”故事的出现存在密切关系。“司马光击瓮”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拯溺救人故事,而《冷斋夜话》对此事的解释是说“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龆龀(tiáo chèn),指童年。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