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玻璃心”的我,如何看待人缘差?
2019-11-12 15:15

图片

图 | 视觉中国

总是担心被拒绝,遇到挫折容易放弃,遇到事情总爱多想别人是不是针对自己……这样的你在生活中往往被贴上“玻璃心”的标签,辗转痛苦纠结,在单位在生活中的人缘却越来越差。怎么办?心理专家说,其实定个正确的目标,把事情想得简单些,记录每一个成就,接纳自己,学会接受失望等等,这些能够帮助你克服“玻璃心”,变成更为强大的自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玻璃心”,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

玻璃心在职场中非常常见,有时候我们也会说,你太玻璃心了吧?领导批评,觉得接受不了;同事议论,觉得是在针对自己。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立场不同,观点各异,或者利益相悖,就会出现一些争执,就会受到一些伤害。久而久之就会抑制自己交流的欲望和冲动,会出现一种被人称作“玻璃心”的现象。

严重一些的就会影响到人的社会交往,甚至在临床上称之为社交恐惧症。许多宅男宅女,把“宅”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轻度的社交恐惧症。动物没有玻璃心,人的心理活动导致社交恐惧,导致“客观小刺激,主观大反应”。所以,宅男宅女和玻璃心,都属于心理学意义上的防御机制,是一种鸵鸟心态。

简单概括,“玻璃心”的典型行为包括:有“被迫害妄想症”,动不动就哭。比如认为领导是不是对自己有偏见,同事是不是总是针对自己,以软弱哭泣来面对问题,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一旦得不到想要的,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别人都对不起我”的旋涡中。还有心眼小,爱记仇,遇事总往坏处想,这些也是表现。再比如,现实生活压力大,如果抗压能力差,光靠抱怨,而不是积极乐观应对,很难支撑下去。

缺乏安全感、过度自我保护,易生“玻璃心”

“玻璃心”是怎样产生的呢?除了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社会导向,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分析其产生原因,存在感的缺失,是产生玻璃心的原因之一。缺乏安全感的人,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如果小时候没有安全感,长大了就会有“被迫害妄想症”,希望被别人重视,总是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获取能量,别人稍有怠慢,就会产生各种不好的联想。另外,因为过度自我保护也导致浑身长刺,总是无端揣测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易怒。

其二,自我认知的偏差,既会导致自卑,也会产生自傲。

谈及应对方法,张纯表示,其实“玻璃心”每个人都有,谁的内心还没有点儿伤疤?

面对“玻璃心”,首先要加强自己心理抗击打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受伤的次数多了,心里抗击打的能力就强了。其次是家人朋友要给那些“玻璃心”更多的肯定,用正向的激励,修复他们那颗容易受伤的心灵。另外,当事人自己也要调整认知,如果你觉得自己容易受伤,那不是因为你受伤的次数多了,而是因为受伤的次数少了。增加社会交往,能缓解受伤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受到伤害的过程,因为没有伤害,就没有成长。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心里掀起惊涛骇浪,要学会排遣这些负面情绪。情绪成熟的人,在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而情绪不成熟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被情绪控制。其实,情绪是我们对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引起的。情绪跟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要多找找自己的情绪来源,别人真的是针对你吗?有时候会觉得很委屈,难以理解,要学会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考。

若无法感同身受,起码做到不出口讽刺

心理专家杨静平则强调,其实一旦处在“玻璃心”的状态,说明处在压力边缘,情绪崩溃,有可能长期在压力之下。“我认为,不了解当事人的前因后果,外人常会轻描淡写。其实,听完他们‘玻璃心’的故事,你就会觉得他们太需要帮助和鼓励,要帮助他们走出压力周期,调整到开阔的状态。真正到了抑郁症状态,很多人一碰就碎,一碰就炸,其实就是因为痛苦埋藏太久,缺氧缺水,需要释放和疏导,需要被光亮照到的机会。”

所以,不要随便语带讽刺说人家“玻璃心”。“没有体验到他的经历,你真的不知道人家的心理感受。深入场景,才能感同身受。”

可以试着这样做——

为他减负:你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

帮他赋能:赞美别人,你真能干,你太有创意了,我太感谢你了。

让他丰富: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或者通过给他“财富”:劳务费,或者价值感。帮他实现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在职场中,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一样,群体要求和个性化风格有一个调和过程,集体领导这需要感受每个人不同节奏,尽可能等一等,个人也要调整自我,努力实现双向对话。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