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青春》风华正茂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
2019-10-18 18:42

 图片

纪念大会现场。蔡震/摄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40年,风华正茂。《青春》是南京亮丽的文化名片,是中国青年喜爱的文学品牌。1018日,《青春》40周年纪念暨青春文学创作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著名作家、文学期刊主编,高校专家学者,以及在宁大学生代表,青年文学爱好者参加了会议。当天还举行了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启动仪式。

图片 

嘉宾用手印启动第六届“青春文学奖”。蔡震/

《青春》因其卓越,获得文学期刊四小名旦美誉

197910月,在原属南京市文联的文学内刊《南京文艺》基础上,《青春》正式创刊,刊名采用鲁迅先生手写体的“青春”集字。创刊号的阵容可谓强大,陈白尘、罗荪、夏阳、从维熙、顾尔谭、邓友梅等老一辈作家纷纷致辞,为《青春》拉起“这是青年作者的领地,是青年作者驰骋的战场”的文学旗帜。也是这一期,王蒙先生开始在《青春》连载谈艺随笔《当你拿起笔……》。“当你拿起笔,当台灯的灯光照亮了雪白的稿纸,当稿纸上的每一个空格都忠顺地、无瑕地、热切地期待着你赋予它们以色彩和声音,以灵魂和生命的时候……”

据《青春》杂志主编李樯介绍,当年《青春》兴办的头几年来稿量巨大,编辑部要求每稿必复,人力不够,便请大学、中学语文老师帮忙挑选优质稿件,剩下的稿件写好退稿信寄给读者。他们每次来杂志社都要背着麻袋,一麻袋一麻袋的装稿件回去。当时《青春》的印刷用纸是国家拨的,只能印20万份,想多印都不行。《青春》因其卓越,获得文学期刊“四小名旦”的美誉,在文学界地位举足轻重。当时在全国文学青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在《青春》发表过作品,都不能视为登上文坛。198310月号,开始推出处女作专号,卷首语《为无名者铺路》。在《青春》的处女作名单上,有很多熟悉的名字:于坚、叶兆言、王大进、陈辽、苏童、小海……1980年第2期《青春》刊发演员陈冲处女作《女明星》,圆了她的作家梦。

图片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启动大屏点亮。蔡震/

《青春》没有慌乱和动摇,始终走在自己道路上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江苏省作协主席、作家范小青在致辞中说 ,38年前,她的短篇小说《上玄月》就是发表在《青春》1981年第2期,“这是我写作生涯中的第二篇小说,当时《青春》创办才一年半不到,在全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凡是爱好文学的年轻人都知道《青春》。”范小青说她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在《青春》上发表作品,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推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范小青说,有很多代的文学人都是在《青春》这样的老牌文学期刊的陪伴和辅助下成长起来的。“如今,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新媒体的发展,《青春》没有慌乱和动摇,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几十年来《青春》的文学根基都在,《青春》的文人风度都在”她希望《青春》坚守初心,在变化中坚守,在坚守中变化,真正做到既适应时代又引领读者。

回忆起与《青春》的缘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在致辞中说,他算是《青春》很早的一批读者。早在1983年、1984年,那时他才1314岁,刚刚进入青春期,一天非常碰巧在家乡新疆的一所邮局买到《青春》杂志。“我当时一读大惊失色,此前我读的都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是文学记忆中的东西,历史中的东西。但是,读到《青春》以后,我突然发现当代作家能写当代人的事,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你想一下,13岁的少年在天山脚下,文学种子就由《青春》杂志种在了我的心里,一下就萌发了写作的愿望,立马就写,这么一晃,也写了35年。”

图片 

江苏省作协主席、作家范小青致辞。蔡震/

有新一代编辑者的努力,《青春》必将永葆青春

著名作家,曾经在《青春》编辑部工作过5年的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周梅森在发言中感慨说,在进入《青春》编辑部之前,他还是徐州贾汪煤矿的一名矿工,进入《青春》就如同进入了“我的大学”,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在《青春》编辑部里,我一边当编辑,一边学习,读了很多的书。可以说,我能有今天,与那5年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周梅森表示,“《青春》是伴随着中国文学发展的步伐一起成长的。也许《青春》曾经迷茫过,曾经困顿过,但是,非常欣喜的是,今天当李樯这么一代年轻的编辑走上岗位以后,我发现了《青春》近年来的变化,我觉得又找到了当年那份文学的激情,在李樯身上看到了老主编对文学的忠诚,我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轻人的杂志,年轻人的文学,相信有新一代编辑者的不懈努力,《青春》必将永葆青春。”

同时,周梅森也表示,“作为传统的纸媒杂志,面向它的读者、它的作者,它的传播的方式,它的手段是不是都要有很多的变化。在面临挑战时,恐怕在这方面《青春》还要想更多的办法,想更多的举措。这方面当然有我们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这是很重要的。再有一个就是在跟年轻人打交道,跟青年如何建立紧密的关系,要有方式方法,要用很多新媒体的手段进行拓展,让青春永在。”

图片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周梅森发言。蔡震/

《青春》是我们大家的青春,是哪个年代的记忆

作为文学期刊同行,《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在祝贺的同时表示, 《青春》杂志他办刊的参考杂志之一,“我非常关注它每一期的内容和话题,发表的作家作品,私下里其实我是对它抱着小小的羡慕和嫉妒。《青春》的样貌对我的办刊是有借鉴作用的,这也是把《青春》作为《钟山》办刊的同道的原因之一。”同时,贾梦玮也感同身受,“作为南京的文脉延续下来,《青春》功不可没。”他说,从某种程度上讲,青春编辑部要表现的,也是《钟山》要表现的,“所以我非常感谢,南京有这样好的文化环境。”

从上海赶来祝贺的《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说,他在上大学时就知道《青春》是比较火的杂志,大家都是在传阅着看。其中有件事情让他记忆深刻,80年代初电影《小花》热映,我们有一个大学生艺术团去江西庐山演出,一路上我的师兄跟我们谈的就是萨特,当时演员陈冲也一直在边上听。庐山回来以后,陈冲就写了一篇小说叫《女演员》发表在《青春》杂志上,我们都争先阅读。她那个小说里表露了对兄长的敬慕,对知识的渴求,还包括情感的波澜,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个《青春》是我们大家的青春,它几乎是我们那个年代,那个文学辉煌的年代,青春岁月的一种记忆。”

图片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发言。蔡震/

恢复“青春文学奖”品牌,今后每年将举办一届

“青春文学奖”是《青春》杂志于1090年创办的文学奖项,至1984年共举办五届,当今文坛大家如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都是获奖作者,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可惜,后来中断了。为重塑《青春》品牌,提升南京青春文化形象,再次把《青春》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文学期刊,4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自2019年起恢复“青春文学奖”,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

恢复后的文学奖和历届“青春文学奖”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据介绍,和历届“青春文学奖”相比,新一轮的评选,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多项创新之处。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将以发掘写作天才,培养文坛巨匠为目标,评选对象为全球在校大学生华语写作者,旨在奖励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最优秀青春原创写作。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将设小说、诗歌、散文三项大奖,每项评选出5名最佳作品。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表示,在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使奖项成为青春经典写作的策源地,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青春文学写作的编年史。力争把“青春文学奖”打造成为“青春版鲁奖”。获奖者除了参加颁奖礼,还将纳入《青春》重点组稿和出版联络对象,并推荐给“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南京市优秀文化人才”等政府扶持项目,以及进行作品版权转化事项等。《青春》将坚定不移地培养文学新人,不遗余力地圆大学生的文学梦。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