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孙颙携新书《风眼》来宁举办分享会:平静却扣人心弦
2019-10-13 10:45

 图片

作家孙颙在新书分享会上。蔡震/摄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出版界,那些鲜为人知的出版故事背后,关乎着人心抉择和思想考验,其中真正的探索和坚守,宛如暴风中的“风眼”,平静却扣人心弦。流年如水之中,一个“风眼”故事,被上海作家孙颙敏锐捕捉到了。1012日晚,孙颙携长篇新作《风眼》来到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和诗人黄梵、评论家何同彬,畅聊《风眼》的写作动因,以及创作过程。

图片 

何同彬、孙颙、黄梵。蔡震/摄

回望来路难以平静,写出长篇小说《风眼》

“孙颙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回顾自己80年代的出版生活,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候推出这样一本书,我想其中是包含深意的。所以首先请孙老师来谈一谈《风眼》这本书的创作缘起。”主持人、文学评论家何同彬首先抛出了话题。

孙颙介绍,其实在做出版人之前,他就开始小说创作,“我是1977年靠进大学。进大学不久我写了一本长篇小说,叫《冬》,当时由赫赫有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就像中了头彩一样,在母校华师大出了名。”毕业后也正因为这部小说的缘分,孙颙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做了小说编辑。“三年之后,上海文艺社的老社长丁景唐离休,需要有人接班。当时,搞了一次民主推荐,全社二三百人参与投票,结果非常意外,我这个普通编辑得票最多。不久,大约一两个月之后,在我还缺乏思想准备的当口,被任命为这家老牌大社的领导。此后的感觉,就像骑上了飞奔的骏马,身不由己,想下来也难了。”

谈起这段经历,孙颙感慨说,“假如没有1978年冬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的这部小说《冬》恐怕难以问世。如此看来,因缘际会,改革开放大潮起来之时,不知不觉之中,我直接被卷了进去,亦步亦趋,追随了几十个春秋。”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时,孙颙说他的思绪如波涛汹涌,难以平静。“在我看来,出版业,非但是推动改革开放的舆论阵地,而且是改革开放进军中重要的突击部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爆发了究竟要不要走市场经济之路的争论,出版界的知识分子们,从思维到实践,是冲在相当前沿的一翼。于是,我回望来路,写出了十几万字的小说《风眼》。”

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何同彬说,从文学角度来看,整个现代出版业催生了很多现代作家群体。70周年的伟大成就,也包含着中国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的历程。

图片 

新书分享会现场。蔡震/摄

故事套故事的方式,人物性格得到了丰富

《风眼》这部小说集中讲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一套经济常识丛书遭上级领导严厉批评而产生风波的故事,恰恰呈现出时代转型时的众声喧哗,从而勾画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精神。作为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孙颙有着对出版业风云变幻的体验与洞悉,以甘苦自知的体贴文字,心思细密地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与生态。

同时,小说《风眼》不仅拓展了出版界知识分子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生活广度,呈现出丰满而庞杂的编辑内心、精彩纷呈的出版业生态,而且更以令人惊骇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精神深处的图景。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对走不走市场经济道路尚未达成统一认知,因此,小说种因这套书出版所起的轩然大波,让一批知识分子在狂风暴雨中面临抉择、经受考验,而真正的探索和坚守,才是暴风中的“风眼”,平静却扣人心弦之所在。

孙颙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杜撰的,赖以杜撰的基因是真实的。“为避免对号入座及猜测‘真事隐’之类的无聊,我特地在后记中声明,本小说所写的人物和故事,与我老娘家出版社无关,也与其他所熟悉的出版社无关。如此无中生有,算小说家的基本功夫吧。”

诗人、文学评论家黄梵认为,《风眼》这部小说从文学角度来讲,采用了结构现实主义方法来写故事,“里面大概写了有八九个人,从韦书记、唐社长、刘副总、秦副总、郭副总、王副社长、小李、刘露,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穿插在里面,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万花筒的世界,人性在这个世界里有很多复杂的碰撞。”

这种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让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得到了丰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学结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起《凤眼》这个名字,很贴切。”黄梵评价说,孙颙用很平静的语言去讲故事,甚至很平静的心理去描述。但它可能引起的反应是很重大的。就好像台风外围很剧烈,中心却很平静。

图片 

《风眼》孙颙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