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教授杨立华做客先锋书店 :负重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
2019-09-30 13:00

 图片

杨立华在演讲(右)。(蔡震/摄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克己复礼”只是克制自己私欲吗?“无为而治”只是什么都不做吗?“庄周梦蝶”只让你感到浮生如梦吗?对于中国哲学,你还有多少不解与疑惑?

928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携新著《中国哲学十五讲》做客“北大博雅讲坛”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办了一场“清谈,虚无?——魏晋的价值虚无与归宿”的分享会。北大博雅讲坛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广全民阅读打造的高端阅读品牌,也是北京大学首批重点文化品牌。在《中国哲学十五讲》这部新书中,杨立华一扫那些人云亦云的不知所云,带你清晰领略中国哲学之精神。

图片 

分享会现场。(蔡震/摄

让枯燥的哲学变成“用得上的哲学”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你或许以为,除了应付语文考试,古文别无他用;又或许以为,哲学只属于深奥的书斋,凝结在古代经典中的中国哲学,已与你无关。然而事实是,哪怕你随口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那也是出自《尚书》;哪怕骂人一句“害群之马”,那也是出自《庄子》。在你习焉不察之时,古代的智慧渗透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让哲学史的工作更具当代性,如何让伟大的先哲们成为我们的同路人。杨立华推出了《中国哲学十五讲》一书。

“其实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的解决,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时代的精神高度从来都是极少数最高明的思想来决定的,在思想最繁盛的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奠基者,往往也就是几个人,”杨立华在新书中,选取了先秦的孔孟《老》庄、魏晋的王弼、嵇康、郭象,以及宋明的北宋五子、朱熹、陆九渊与王阳明等十五位哲学家作为讨论的对象。杨立华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在书中,杨立华极力试图把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予以“当下化”,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哲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让枯燥的哲学变成“用得上的哲学”。

麻木与虚无构成了时代困境的两维

杨立华对当代社会的心灵困境与文化焦虑,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针砭。在他看来,麻木与虚无构成了时代困境的两维——在一个习惯平庸、随波逐流的时代里,人们失去了心灵自觉与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断进入机械齿轮式的因循与无聊,这是麻木;在一个文化冲突的时代里,社会价值面临各种冲击、犹疑与扭曲,人们的现实选择缺乏根本性的文化依据,这是虚无。

用什么来唤醒麻木?这是中国哲学需要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在杨立华看来,中国哲学基本的生命态度是“主动性”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点。用什么来反抗虚无?这是中国哲学需要回应的第二个问题。杨立华充分强调中国文明的“此世性”品格,哲学的使命是要为具体的生活提供价值根基。

麻木不仁的人就失去了醒觉。人的内心中,本来都有饱满的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在麻木不仁的状态时,就感受不到我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意义就体现在醒觉的意义。醒觉的生存就是一种最真实的生存。它帮助我们建立起最恰当的感受方式。你醒觉的时候,你才会更深切的体会到你当下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同时你也能享受到你自己最平静的生活和愉悦。人活着总要有点担当,总得担当些什么。一种负重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一种努力承担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阅读最重要的功能应当是凝聚精神

谈到哲学与自然学科的关系,杨立华表示,哲学家总有其无法超越的时代性。自然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哲学是不断地回归,“因为从根本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自然科学是经验积累,它总是局部的。哲学从一开始看待世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整体来思考,它把世界和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人类从整体上审视世界和人生的时候,所达到的那些根本的洞见,就成为此后无法逾越的巅峰。”

谈到阅读,杨立华认为,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阅读非常重要,“人类的知识积累已经到了你无论如何都无法穷尽其中哪怕最微小的一个领域,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凝聚、更集中的地方。我最近常常说要读少一点,读精一点,读深一点。阅读最重要的功能在我看来是凝聚精神,如果说是一种功夫的话,就是通过这种专深的阅读把自己的精神真正凝聚起来,只有有了精神的高度和精神的强度,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始终保持自己人生的方向。”

图片 

《中国哲学十五讲》杨立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立华,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有:《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三联书店,2018年)、《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