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专家解析江苏自贸区不同片区的制度选择与创新对策
2019-09-02 22:00

 江苏自贸区的共性政策选择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期我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制度政策的先行先试是自贸区的最本质特征。作为具有鲜明制度创新导向的特定区域,自贸区及其各个片区在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体现了统一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结合。2019年8月26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标志江苏正式迈入“自贸区”时代。江苏自贸区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立足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的省情,三大片区在制度价值取向上体现了“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共性要求,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六大任务框架下,探索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与营商环境来形成提高产业创新能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先行示范。
共性之外也有个性,江苏自贸区下辖的三大片区在落实国家和江苏省的整体战略部署,紧扣制度创新这一共有核心的前提下,如何基于自身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发展方向、区位优势特色等因素,实现差异化化、定向化的制度改革探索,将是江苏自贸区深入发展的重要议题。


南京片区:谋求自主创新的制度集成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是南京最鲜明的底色。为集聚创新资源,南京市多年来不断祭出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从2009年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到2012年出台“科技九条”,从2014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2015年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获批,到2018年提出“宁聚计划”和“创新名城”战略,南京已初步形成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的“强磁场”。为此,南京片区功能定位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着力探索引领自主创新的自贸区制度改革升级路径。
在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上,南京片区要充分利用科创人才资源和科创扶持政策优势,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为引领,着力探索“政+产+学+研+用”集成式改革创新新机制;立足“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的雄厚产业基础,以打造现代产业示范区为着力点,重点探索围绕产业链的制度创新链,进一步聚力打造开放创新氛围最佳、协同创新效率最高、创新流枢纽功能最强、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营商环境最优质的制度创新“高地”。
在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上,南京片区要以破除束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系统谋划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统筹集成。以政策先行先试为契机,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探索更有针对性、首创性的科创管理模式;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提升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源”作用,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提升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深度及广度,深化高校创新带建设,培育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以自贸区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等重点领域,前瞻性、合理布局科研机构和科技产业,瞄准引领性、原创性、突破性技术打造下一代国家物联网中心、互联网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载体,力争实现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不断增强南京的核心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

苏州片区:谋求开放创新的制度突破
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一直走在江苏全省和全国的前列,实际利用外资位居全国第一,货物贸易进出口位居全国第二。苏州片区依托的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2016至2018年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三连冠”。苏州工业园区已实现了多项机制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综合保税区区域贸易多元化;深化中新金融开放创新;创新海关监管与服务机制等,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排头兵”。为此,苏州片区功能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着力探索国家级开发区向开放水平更高的自贸区转型升级路径。
在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上,苏州片区围绕“一区四高地”的功能定位,要积极谋求在开放与创新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加大对具有突破性、标志性、根本性带动作用的开放型经济改革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试。从全球经济演变新格局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阶段的高度,着力在贸易、投资、金融和现代化治理等领域推动系统化改革创新,开拓对外开放新空间,扩大开放经济新领域,丰富区域合作新内涵,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走在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最前列,构筑新时代江苏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上,苏州片区要重点在合作制度创新,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具有特色化的制度创新。加强合作制度的战略性谋划,深化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两岸产业合作部省际联席会议、太仓中德合作机制等平台作用,推动形成合作制度创新进一步升级的新典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在完成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度构建的基础上,健全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制度体系和保障措施;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国际贸易监管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保税研发和保税检测业务。实施知识产权国际化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国际化运行机制,打造更加开放、机制灵活的改革开放先导区。

连云港片区:谋求“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制度探索
连云港片区是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交汇点,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先导区。作为“一带”节点,连云港拥有至阿拉木图等中亚班列、至伊斯坦布尔等中欧班列,国际班列年完成超过6.4万标箱,成为中国中西部和中亚国家最便捷的出海口;作为“一路”节点,连云港拥有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专业泊位,年港口吞吐量超过2.3亿吨,已开通60余条近远洋航线,与近千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为此,连云港片区功能定位为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打造“一带一路”沿线优质要素集聚的开放门户,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上,连云港片区要充分发挥海陆转换枢纽的区位优势及港口带动效应,以打造国际交通枢纽为目标,以运输合作模式创新为手段,畅通海陆空大通道,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立体化的战略通道支撑。围绕打造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探索多元化智慧物流服务新模式,构建集国际运输、分拨转运、仓储配送、临港加工、交易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物流体系。深化贸易投资等营商环境改革,以制度创新优势虹吸“一带一路”沿线优质资源,建设临港先进产业加工生产基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放式产能合作平台。
在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上,连云港片区要打破限制“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和贸易的不合理政策壁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跨境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海港、内陆港、边境口岸间建立政务互办、港口互通、监管互认的高效便捷通关模式,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协调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谋划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等重大平台,拓展国际物流园区功能,构建集港、航、路、园为一体的无缝衔接的大物流体系,推动现代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把物流网络延伸到“一打一路”沿线,为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提供试验示范。创造性落实好现代服务业、金融、国际人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政策,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开展相关制度创新设计,打造优质的开放型港口经济生态。
作者: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胡雅蓓,国际经贸学院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