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王喜根出新书叩问:拿什么拯救中国古镇古村落
2019-08-24 16:52

 图片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824日上午,数百名读者聚集在南京先锋书店,见证《寻访中国古村镇》新书发布会,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牛拴在桩上也是老”,这是王喜根常挂嘴边上的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人都有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退休后的王喜根选择的是去古镇古村落行走,做田野调查。他始终记着冯骥才的一句话:“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图片

 

200个古镇古村,留下足迹

冯骥才曾经在演讲中说过,我国每一天都有80100个村落消失。从2003年正式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与古村落的抢救工程起,这十年多来,他像一个医生一样抢救着中华民族的根。

“打开一扇又一扇被历史关上的门”,同样成了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喜根花甲之年的生命追求。在他看来,古镇古村落就是中国的“箱底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一名志愿者,他想为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做点实事。

退休前,王喜根是江苏经济报副总编辑。记者的职业生涯,赋予了他更多观察、记录、思考的视角和能力。中国的古镇古村落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关乎传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他决定来一次田野调查。

挎着两个相机,王喜根出发了。在夫人和友人的支持和陪伴下,江苏苏南、安徽皖南、广东潮汕、贵州黔东南、江西吉安、山西晋城、浙江宁波、福建武夷、河南许昌、四川成都等20多个省份不少古镇古村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有的地方不止去了一次。2005年,王喜根第一次来到泾县桃花潭时,那里还只是个到处破烂不堪的“空心村”。2017年,当王喜根二度踏进桃花潭,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观。老宅修好了,抬首四顾皆美景,汪伦送李白之地也成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出生在京杭大运河畔邵伯古镇的王喜根,对江苏的古镇古村落有特殊的情结。他记录了藏于苏州西山岛上的多个明清古村落,讲述了东台安丰古街从拆到最终保留下明清老街的经过,也欣喜地见证了家乡扬州“邵伯驿站”的落成,让古镇魂兮归来。

“从人文角度出发,挖掘古镇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注重拯救的过程,力求见人见物有故事。”这是王喜根进行田野调查的初衷,他拍摄了大量图片、并写下了35万字的《寻访中国古村镇》的文稿。

图片 

 

开发和保护,不能走偏

王喜根所到之处,有三分之一是尚未开发的村落。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不同地域的村落与地形、地貌、山水结合巧妙,虽幽居深处,却美若世外桃园,但也有一些问题客观存在着。

去年7月,他冒着酷暑去了山东泰安二奇楼村,眼前的老人、小孩,和身后的石头墙上“关爱空巢老人”六个大字点中了这个村落的辛酸。一些有百年历史的古镇,也在岁月的侵蚀中破败不堪,木料捏起来就跟海绵一样,修缮的资金压力巨大。

另外的三分之二,在古村落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也存在“走偏”的现象。

王喜根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拿到“中国传统古镇古村落”的金字招牌后,还没有对村镇保护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措施,第一个念头就是开发旅游。投资商来了以后,按照”区域规划、产业策划、整体运行”的模式,运用文化创意改造村镇旅游。结果原住民“被上楼”,顾不上文物的“原建性”,“拆”字当头,粗制滥造。

让王喜根特别痛心的是,700多年历史的浙江兰溪诸葛村,是目前全国保护最好、群体最大、型制最齐的一个古村落,却被某领导硬生生地改为“诸葛八卦村”,理由是古人按照“八卦”型制建造的。为了自圆其说,村里诸葛大公堂前的圆形水塘被填埋一半,再加上一个水泥盖,搞出个“太极阴阳八卦图”,并大肆宣传,用无稽之谈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此外,“东村——乾隆金屋藏娇的地方”将未经证实、荒诞不经的故事编成广告词,不仅误导了游客,也败坏了古村落形象。

传统村落是不能消失的根,究竟该拿什么来拯救古镇古村落呢?

在王喜根看来,拯救古镇古村落当下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物质的、外观的东西,如老街老屋、古迹遗存;一个流动的脉络,即古镇古村落历史的变迁;还有一个是非物质的东西,如民风民俗、地方戏曲、民歌表演艺术、地方传统手工艺等。“物质遗产是肌体,历史是血液,非物质遗产是外在的气质,三者共生共存,铸就了一个个古镇古村落的品格与风韵,需要各级政府和当地百姓悉心保护,才能得以长久传承。”

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一味唱衰没有意义,王喜根说,不少古镇古村落的抢救保护中仍有不少亮点,“褒扬他们的成功做法,实事求是剖析存在的问题,真诚地提出改意见,也许能引起人们对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哲学性的思考。”

 

图片

 

村篱藩落,凡人小事之美

回首这孜孜矻矻的十年,王喜根付出了辛劳,也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2015年广东之行让他等备尝艰辛,骄阳似火,酷热难当,他们坐农村公共汽车穿梭在古镇古村落之间,下了车还有很长一段路,没有代步工具,只好顶着烈日步行。在去汕头前美古村的路上,一位骑摩托车的小伙子,看到他们汗流浃背赶路,一听说是来做古村落调查的,热情地让他们坐上车,一直送到目的地。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石寨,建于初唐,经历1300多年的悠久岁月,城高约8米,环山而筑,宏伟雄浑,宛如一只银环挂在雄狮的颈项,至今外观基本完好。为了拍摄石寨全景,他与寨外一户村民商量,爬上他家三楼阳台,又登上四层天台,拍摄了壮观的图片。村民老伯看到他们如此敬业,十分感动,专门沏了一壶乌龙茶予以犒劳。

更多的感动,来自那些用一己之力,坚持不懈保护和抢救古镇古村落的同道中人。

苏州的明月湾,如今已是西山最有名的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是,坐落在孤岛上的这个古村,昔日也是冷冷清清,瓜果滞销,农民不富。一位叫秦伟平的小学校长提议将村里的古香樟、古码头、古街道、古民宅、古宗祠等人文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才有了今天活力绽放的明月湾。

如今年过七十的郑小河,也曾让位于皖南山区深渡镇的阳产土楼死里逃生。通过邀请摄影师拍照,以及自己在报纸论坛上发表文章宣传,阳产村这个有着先辈传承下来的土楼群、却与世隔绝的村子逐渐有了名气,改写了原本被废弃的结局。

“他们的义举让我肃然起敬,有这样的榜样走在前头,我们的古镇古村落就有救。”在这200个古镇古村落的田野调查中,王喜根记录了一批像秦伟平、郑小河这样的当地保护古村落的“第一人”和他们的故事。

如今由冯骥才题写书名、阮以三作序的《寻访中国古村镇》已正式与读者见面。全书用25万字、500幅现场拍摄的图片,展示了100个古村镇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王喜根并不满足,继续行走在古镇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是他的不懈追求。他深感,我国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任重道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志愿者,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甘当“义工”,不辞辛劳,不为功利,趁现在还有体力、有笔力,有生之年继续正本清源、去打开一扇扇被历史关上的门。

图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