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民政局强化“六个意识” 提升救助水平
2019-08-22 14:52

    为全面发挥民政局“兜底线、救急难”作用,切实保障仪征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仪征市民政局强化“六个意识”,全力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精准化水平,为流浪乞讨人员织密救助保护网。 

    强化大局意识
    围绕“三个聚焦”,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严格贯彻落实《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江苏省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苏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试行)》等政策规范,不断加强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将救助方式由站内救助向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拓展,推进救助对象由流浪乞讨人员向临时遇困流动人口覆盖,真正树立大局意识,提升救助效能。
    强化责任意识
    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和完善管理制度,压实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责任。依法依规开展照料服务、身份查询、接送返回等救助工作,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将各项救助管理工作抓细、抓实,杜绝负面现象发生;建立完善24小时值班、定期上街巡查等制度,明确规范领导职责、受助人员入离站程序和工作人员行为准则,促进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强对托养机构的指导监督,了解托养人员照料服务情况,做到月月督查、及时督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备案,切实维护托养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市外托养工作安全平稳运行。  
    强化协作意识
    建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发挥“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沟通协作。利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寻亲系统,借助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DNA鉴定、人像识别技术手段、“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社区“网格员”、爱心彩票站点、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八大平台”,加强与公安、卫生、城管、社区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织密“救助网络”,实现社会共参与、信息皆共享、救助全覆盖。
    强化创新意识
    按照“工作上水平,服务争一流”要求,创新工作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法,进一步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提升救助服务水平。采用“4+2+X”的人员配置模式,科学配置、灵活调动救助工作人员,实现人员利用最优化,救助效果最大化;引入社工理念,通过为受助人员提供困难救助、人文关怀、心理辅导、行为矫治、资源协调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从精神层面、专业技术层面给予受助人员帮助,强化“助人自助”意识,善于发现“闪光点”,逐渐形成“救助-回归-适应-发展”长效救助服务机制;打造“互联网+”救助寻亲新模式,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发挥网络海量用户优势,快速、精准、高效帮助受助人员“回家”。 
    强化安全意识
    规范救助程序,针对进出站内的人员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切实做好受助人员甄别工作,严把入站第一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日常救助巡查、24小时值班、站外托养机构安全督查、安全应急预案等制度,增强巡查力度,明确岗位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健全防范机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各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人和管理措施,确保民政救助联动机制运作通畅;关注思想动态,时刻留意受助人员、站外托养人员心理、情绪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变化,防止做出自残、自杀、伤人、纵火等破坏性行为。
    强化宣传意识
    以“暖心民政,让爱回家”为服务品牌,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多角度、广泛性传递救助正能量。拍摄微电影《回家》,利用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加强对救助行动的持续动态宣传,普及救助法规政策,展示救助工作成效,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通过开展“6 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走进社区、车站、广场开展救助宣传等活动,发放爱心救助引导卡、发布救助参与倡议书等形式,呼吁、组织部分公益组织、热心市民、党员志愿者参与到救助服务行动中,形成全社会参与救助合力。(仪征市民政局)
    信息来源:江苏省民政厅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