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南京古城砖,往事如烟
2019-08-20 11:49

去南京旅行,来到玄武湖武庙古闸。

这是一个始建于明代的水利设施,走道墙上镶着块同治年间的古碑。看内容,知道是晚清重修武庙闸所立,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我们倾听着古闸下水流的声音,不经意间,发现身边垛子上的青砖留有字迹。拂去青苔,上面有文字写道:“窑匠刘张中,造砖人夫李福。”砖的颜色稍浅,字是阳文、手写体。另外一块砖颜色很深,字是阴文、颜体字:“武昌县县丞杨时静,作匠袁兴。”

于是起身细细察看,发现整个水闸所有的青砖上都有字迹!这些砖头历史悠久,是真正的古董。只是,相对于编钟、璞玉,它们是文物中的庶民,却隐藏着更为丰富的信息。

图片

那个叫袁兴的脱坯匠,是武昌人。600多年前,他是如何把一堆堆黄土浸入水池,如何牵着水牛进入池中反复践踏与搅拌,最后又如何将筛子过滤后的细土摔打成泥块,并做成泥坯的?还有那个名叫刘张中的烧窑人,他蓬头垢面,身上沾满泥巴,小心翼翼地送泥坯进窑、掌控火候,耗尽心力烧制了这批青砖。武昌县丞杨时静等一批官吏,在朱皇帝的约束下,是如何战战兢兢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地督造,最终完成3.5亿块青砖的烧制任务的?

帝国的文治武功大业,由无数底层人的血汗与尸骨作为铺垫,也由无数官吏们筛糠的大腿作为支撑。据说,为了筑起世上最牢固的城池,朱元璋命令烧制砖头的地方政府务必在每块砖上留下制砖人的姓名,以便日后追责。青砖烧制成功后,会命令两个武士抱着砖头互相碰撞,没有伤痕的青砖才可以顺利过关。

朱皇帝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匈奴人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同样是为了保证城墙的坚固,赫连勃勃命令每修筑一段城墙,必让人用锥子去戳墙体。倘若进去一寸,就会杀掉修筑城墙的民夫。

明代城砖的使用,更多用在城墙的建筑上。武庙古闸的修筑,只是其中的万分之一。

傍晚,我们登上了中华门的瓮城。当年日本人进攻南京,就是自中华门始。炮火炸坏了瓮城的城墙,日本兵蜂拥而入。之后,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走下瓮城,回顾那巍峨的城墙,竟然发现城门左右两边都是条石修补过的。有路人解释说,1937年的炮火太过猛烈,炸掉了城门两侧的大半拉子,后人不得不用条石进行镶嵌修补……如此坚固的城池和厚重的城砖,都没能抵挡住日寇的炮火。破损的城砖,记录了当年的屈辱,警示我们莫忘国耻,固我长城。

作者:冯磊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华明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