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丰碑|嘀.嘀.嘀嘀嘀...
2019-08-11 08:00

图片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图片

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影片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就是李白烈士,他在上海解放前夕,光荣牺牲。

图片

李白同志

李白曾是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创办这所学校的王诤,是他的老师和领导,抗战开始后,李白被派往上海"潜伏"。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的11年里,李白化名李侠、李静安,保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

图片

1948年12月29日深夜,李白正将国民党的一份绝密江防计划发送给延安。就在这时,国民党特务突然冲了进来。

据李白的夫人裘慧英介绍,李白最后发送的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正好是王诤夫人秦岩译收的。全国解放后,裘慧英和王诤一家感情深厚,互相勉励。

因为这部电影,李白的事迹广为人知,那么,他所在的“听风部队”,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听风部队”的领头人——王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图片

王诤在国防部五院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5月16日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一个普通农家。

图片

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随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学科,毕业后,成了北伐军第二军四师的一员,担任师部电台台长兼报务主任。

图片

1930年,他决定参加工农红军。这一年,他21岁。为纪念获得新生,他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王诤”。

因为在反“围剿”中缴获了国民党的电台设备,红军中又有了王诤这样懂电讯技术的人,红军无线电队在瑞金诞生,毛泽东、朱德亲自任命王诤为队长。

图片

事实上,当时王诤他们所拥有的仅仅只是半部电台,为什么是半部呢?

因为电台由收报机和发报机组成,而红军保留下来的只有收报机,只能收不能发。王诤决定用它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收听敌军情报,帮助红军了解国民党军动向。

半部电台起家,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就这样开始起步了。

图片

江西宁都县的这幢土楼,是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旧址。

图片

图片

培训班共举办了11期,王诤亲自担任教员,培训出了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这些人才,构成了人民军队最神秘的“听风部队”。

图片

图片

这支部队,在此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

图片

位于常州的王诤将军纪念馆里,陈列着的电台和老照片,见证了这支部队的辉煌。

图片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称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的王诤,出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图片

1977年4月,王诤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四部部长,主持我军电子对抗工作。与此同时,一纸“左肾恶性肿瘤”的“宣判书”摆放在他的面前,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

1978年初,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王诤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

1978年8月13日,王诤将军病逝于北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亲笔给王诤的题词是:“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王诤的最后时光里,长子、原中央军委警卫局局长王苏民少将一直陪伴在他的身侧。

“如果说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他的铮铮铁骨!”

图片

王苏民凝视着父亲画像

图片

“诤诤铁骨铸英魂,声声电波撼神州”,王诤、李白以及无数英雄、先烈共同谱写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永远回荡在新中国的天空。

资料支持:  常州市王诤研究会、王诤纪念馆、王诤生平事迹陈列室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授权“红色丰碑”专题报道使用

 

采写:马奔 、 郭靖宇 、邱悦(实习)

本期责编:王梦航

专题统筹:刘璞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