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陪女儿考研她却先考上了,大学校长为55岁硕士点赞
2019-06-23 20:09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在成长过程中,或因为生活压力,或因为其它原因,很多人早已将那个梦想弃之一旁。不过,也有那么一些幸运儿一直坚持着,而且真的实现了。

55岁的周亚松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三年前,她为了鼓励自己的女儿,陪女儿一起考研,结果考上了位于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第二年,女儿也考了进来。母女同校共同读研引来许多同学的羡慕。经过三年努力,周亚松如期毕业,毕业典礼上,校长还特意为她点赞。

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时,她说: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做;追逐自己的梦想,啥时候去实现都不会晚,与年龄无关。

01

实现理想后难掩喜悦之情

校长为她点赞

2019年6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赵凌云在毕业生致辞中,特意为55岁的声乐专业硕士毕业生周亚松做了如下点评:“周亚松用亲身实践生动地展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证明了学习从来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

6月21日,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周亚松心情特别好,时不时爆发出爽朗的大笑声。她笑着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仍然难掩心中的激动,“当天听完校长的点评后,我站起来向全场致敬时,全场师生也为我热烈地鼓掌。” 周亚松表示,能得到校长的肯定,是她毕业当天收到的最好礼物。

图片

周亚松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校长的点赞

周亚松介绍,能够重返校园系统地完成学业也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如今总算圆了梦。

周亚松生于1964年,湖南常德人。她研究生专业是声乐,谈起为何会与音乐结缘?她说是受了爷爷的影响。“爷爷是当地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耳濡目染之下,从小我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亚松说,80年代的一首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她最喜欢的歌曲,她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站在大舞台上歌唱。

遗憾的是,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周亚松没能继续升学。因为没上过大学,心中一直有个遗憾,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后来参加工作后,周亚松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成人教育相继取得与音乐相关的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历。

周亚松还自学过多种乐器。在女儿四五岁时,她就先后送女儿去学习舞蹈、钢琴和声乐,女儿上课,她就在旁边跟着一起学。周亚松一直都没放弃自己的音乐梦,她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各种知识,他说是为了和自己的梦想靠得更近点。

2013年,女儿大学毕业了,周亚松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她陆续参加了多场歌唱类的选秀比赛。“星光大道的海选参加过很多次,2014年辽宁卫视的‘民间好嗓子’我还进入广州赛区前十强。”周亚松介绍,地区的前十强已经是她的最好成绩了,没能走得更远。

通过参加多场选秀节目,周亚松学到了很多,但她总结:“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要经过系统地学习。”就这样,考研继续深造的念头就在她的心中产生了。

图片

周亚松曾参加多许多歌唱类选秀节目

02

5旬母亲陪女考研

却先一步考上
周亚松说,此后考研就成了她的理想,她将理想的种子深埋在心里,等着有一天悄悄地萌发。

考研之前的周亚松在湖南当地是一名公务员,从事人事档案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还是挺满意的,不过较之于音乐,她还是更喜欢后者。周亚松原本的想法是,等退休后再去考研,但2015年女儿的考研计划成了一个契机,让其理想又往前推了一大步。

周亚松的女儿本科专业是音乐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我原来是想等退休后再考研,正好女儿考研,那我就想不如也一起考吧,也能借此鼓励她。”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最初是想考上海一所院校的在职研究生的,但后来有老师建议她,“既然女儿考华师大,那你也考吧。” 周亚松听后,觉得也有道理,“不用两边跑,还能跟女儿做个同学”。

图片

 周亚松对音乐很感兴趣

虽说有了决定,但周亚松的心里并不踏实,“以前从没想过考全日制的,怕考不上。后来一想也就无所谓了,大不了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考。”想通了之后的周亚松就开始了备考,她与女儿报考同一所学校同一门专业。

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备考期间她和女儿就在大学旁租了一间“考研宿舍”,母女俩互相帮助,一起努力。但其中的困难还是让她措手不及。“专业课还好,因为本科时都有涉及。但英语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刚开始我只能死记单词,但效果并不好,经常是背了就忘,忘了再背。”周亚松介绍,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多亏了她女儿给她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她帮我买了适合我的复习资料,我就开始背范文,背了所有的范文后再反复做往年的真题。”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2016年年初,周亚松成功通过笔试。周亚松觉得自己运气挺好。“考试的时候,有的题就是蒙对的。”同时她也觉得心态也很重要,“女儿可能比较紧张,我反而放松得很。”

最终,周亚松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复试、面试,拿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03

52岁开始读研

成了女儿的“学姐”

周亚松一度把读研作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之后她就办理了退休手续。“因为工龄达到了30年,我就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这样我就能心无旁骛地安心学习了。”

在校期间,为了能在课业上有更快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认可,周亚松比别的同学要更加努力。每天早上去舞蹈教室练功,晚上去琴房练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补课”。

图片

 周亚松在练琴

 

在学习的过程中,周亚松笑称“曾也走了弯路”。“刚进校园的时候有强烈的求知欲,什么都想学,研一时,除了必修课之外,基本上我把所有的选修课都选了,带来的结果就是突然感觉一下子时间就不够用了。”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时候除了吃饭,根本就没时间去做其它事情了。

2017年,周亚松女儿第二次考研成功,成了妈妈的“学妹”。她还特意将自己曾经的经验分享给了女儿,告诉她选课的时候不能贪多,否则消化不了。总结过经验之后,周亚松第二年将时间安排得很好,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周亚松还介绍,在学校里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研二时,参加了山西卫视的《歌从黄河来》,此后央视的《越战越勇》等节目。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

周亚松与女儿选择了相同的学校、相同的专业,甚至同住一栋宿舍楼,母女俩很快成了周围人关注的焦点。“有同学知道我跟女儿同时上研究生,都表示出惊讶和羡慕之情。曾经有同学说自己的妈妈只会做饭,也希望她的妈妈能这样。”在周亚松的心里,她是幸福的。不过,在校期间,她们母女接触也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以同学相处,偶尔约约饭。”

通过三年学习,周亚松最大的收获就是增长了知识面,“尤其专业上的唱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也拓宽了视野,看问题也更透彻了。”

04

老师眼中的她

阳光开朗,比90后更积极

万老师是周亚松的辅导员,她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对自己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万老师介绍,周亚松在学校表现得非常积极,跟90后的学生相比,反而更加积极。“每一次研究生的点名、活动,她都是很积极地参加,从来都没有缺过席,连我都觉得惊讶。”万老师赞扬说,周亚松年龄虽然比90后的学生大很多,但许多方面其实做得更到位。

图片

 周亚松女儿(左)、万老师(中)和周亚松(右)的合影

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周亚松也与大家相处的很好。“非常乐于助人,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也都愿意找她帮忙。她也很乐于帮助别人。性格非常开朗、阳光、热情、乐于助人,所以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松姐’。

万老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周亚松终身学习的态度特别值得学校的所有同学学习。“她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追求,以及满怀激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整个学校的师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很励志。她的行为影响了很多同学。”

同时,万老师认为周亚松在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方面也做的很好。“当有媒体采访她时,虽然接受采访会耽误学习和生活,花费自己的精力。我曾也私下问过她,不会觉得烦吗?她觉得自己的经历比较励志,她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不应该受年龄的限制的,不管年龄多大,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可能性,她想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所有人,多传播正能量。”

05

还想读博

追逐梦想啥时都不晚

同学都是90后,导师也只比自己大几岁,还有的任课老师比她小很多,你会有压力吗?当紫牛新闻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周亚松回答:“虽然年龄比较大,脸上已有沧桑感,但因为我心态年轻,其实并没有压力。加上我一直性格开朗,反而在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时,感觉自己更加年轻了。”

 

52岁开始读研,周亚松周围也有人表示出不理解,还有人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去读研不是闹笑话吗?”周亚松听了之后也是一笑了之,“我不是迷恋学历,而是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

周亚松也向紫牛新闻记者坦言,“母女同校”的特殊情况也可能让女儿产生了微妙的心理负担,自己的“引人注目”不知不觉中可能也会为女儿带来压力,但女儿是会理解自己的。

图片

 周亚松的毕业独唱表演

 

对于将来,周亚松说,有机会她还将继续深造,“准备去考博士,但至于是否考上并不在意,主要是享受一个过程。”她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方式也有很多。以后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充实自己,不会放弃学习, 还会积极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说参加公益演出。

曾经的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梦想,不知不觉间有些梦想会被弃之一旁,但周亚松说: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做;只要有梦想,啥时候去实现都不会晚,与年龄无关。

紫牛新闻记者|陈勇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END-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