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与地震波赛跑!提前10秒向宜宾发出地震预警的背后
2019-06-18 20:11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几乎与此同时,在震中周边的宜宾、成都、泸州、自贡、毕节等很多市县,居民的电视、手机、微信和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快速响应,纷纷发出地震预警,市民们及时采取了各种紧急避险措施。很快,市民拍摄的各种地震预警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社区“大喇叭”读秒、手机、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这一地震预警系统让不少民众感到新奇,而其预警的准确性更是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这一系统的研发者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汶川地震后,他选择归国专注预警系统研究。

王暾所长今天接受了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对于本次预警达到预期效果以及网友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关注,他表示任重道远,发出呼吁:“地震预警信息源还需要接入所有地震区中小学、危化企业,我们特别希望能促进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更多老百姓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不过,“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测”,地震预测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而地震预警在地震后发布。王暾也表示,这套预警系统确实只能做到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十几座城市

几百个学校、企业、社区得到预警

根据王暾所长提供的信息,预警具体情况如下:

大陆地震预警网为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0秒,预估烈度5.2度;

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预估烈度4.6度;

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预警时间27秒,预估烈度4.1度;

距震中124千米的毕节地市,预警时间31秒,预估烈度4.0度。

图片

电视里显示的地震预警

 

地震发生时,大陆地震预警网同步向政府和应急部门、场镇、社区、学校、电视、手机和媒体等不特定公众同步发出地震预警信息。达到烈度阈值的终端都发出地震预警警报或提示,没有达到烈度阈值的终端按要求不发出地震预警。

初步统计表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凉山州、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西昌市、云南省昭通市等212所学校提前0秒-57秒发出预警,学校师生及时采取了避险措施避险,保障了学校师生安全。其中,成都市的180个学校提前收到预警。成都市101个社区提前57-68秒发出预警,市民及时进行了合理的避险。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等13个市州共79个区县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或预警提示。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雅安市等3个县的4个农村场镇提前7秒-65秒发出预警。宜宾市珙县、南溪区、兴文县、屏山县医院(卫生院),乐山市人民医院等提前4-43秒收到预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彭州石化、呈祥化工、成都铁路局、成都、雅安、凉山电力等重大工程提前10-78秒收到预警。

图片

电视里显示的地震预警

成都高新区

预警“大喇叭”响彻夜空


王暾所长特别指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2018年5月在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在本次地震中,这些大喇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都高新区的众多居民听见了响彻夜空的60秒倒计时预警警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媒体的大量报道。

大陆地震预警网还通过包括四川公安、四川科技等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提示。

 

另外,系统还绘制了烈度速报图,供政府、应急部门应急救灾决策。地震发生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消防总队、云南省应急办等安装的应急型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提前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及时辅助应急。据大陆地震预警中心测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7度左右,4度及以上的区域涉及四川省高县、叙州区、筠连县、珙县、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南溪区、翠屏区、屏山县,共造成10个县区的141余乡镇受影响。

图片

提前60秒收到预警

数千师生及时转移


紫牛新闻今天采访获悉,在四川省西昌市,俊波外国语学校的数千名师生因为提前收到了预警信息,全都及时转移到了学校操场。

学校政教处丁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晚9点半学校下晚自习,10点学生们都已入睡。10点55分,学生们正在睡得正香的时刻。“当时差不多有一半的老师也睡着了,我当时还没睡”,丁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就听到叮咚一声,然后学校地震倒计时预警警报就拉响了,丁主任一个激灵,迅速跑向操场的广播室,此时值周老师和体育老师也赶到现场及时打开探照灯和广播。与此同时,被惊醒了的学生们,也在生活老师的组织下,迅速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和方向,跑向了操场。

丁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虽然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但由于师生们都“训练有素“,现场秩序井然。安顿好学生并再三确认了安全之后,班主任随后陪同学生回到寝室,并将学生的安全信息通报给了家长。

丁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学校这套地震应急预警系统是成都高新减灾所免费安装的,已经使用了四五年,之前也成功发出过地震预警信息,所以这一次,数千名师生都没有慌乱,迅速撤离到了学校操场且无人员受伤。“这次能迅速成功撤离,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学校经常利用课间操下楼的时间在教学区进行应急疏散演练。从上学期开始又将演练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寝室区域。5月6日才进行了一次演练,所有的撤离方式,撤离路线等等,老师和学生都已经心中有数了。”

图片

 

预警网覆盖90%震区人口

已预警52次破坏性地震

王暾表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汶川余震区发展的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5亿人口),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5月以来,通过各地政府的依法授权,电视地震预警已从3个县延伸到德阳市、宜宾市等十多个市州。

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得知,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全国共建立了5600个预警监测点,江苏常州、淮安、连云港、南京、苏州、无锡、徐州、镇江都先后设立预警网。

王暾博士呼吁,尽快开通全省和全国电视、手机地震预警,全面解决四川和全国地震预警应用“最后一公里”,只需要当地政府部门依法授权,即可为本行政区域内的老百姓提供免费的电视和手机的地震预警服务。另外,地震预警信息源还需要接入所有地震区中小学、危化企业,为地震脆弱对象打通地震预警应用“最后一公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次生灾害。

图片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测

只能在地震发生后发布


对于地震预警的原理,王暾解释道,简单来讲,就是打“时间差”这张牌,和地震赛跑。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地震波的速度是每秒几公里。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震中发生地震后,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各地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殷海涛博士曾撰文指出,因为“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只有一字之差,公众经常会混淆。根本区别在于,地震预测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而地震预警在地震后发布。

王暾也表示,这套预警系统确实只能做到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是科学难题,目前全球还未突破。减灾所目前也在从事地震预测的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王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高新减灾所和各地地震局等政府部门,共同建立地震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推送、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

他们和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在可能发生地震的、人员密集的地方布置传感器,实现地震监测。当地震等级大于安全预设、也就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就能抢在地震波传到各地之前,通过电波提前几秒、几十秒,通过微博、电视、电梯、地铁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

预警效果:如预警时间为20秒,

人员伤亡比可减少63%

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地震预警还能为危化企业、燃气、电力、高铁、地铁、核电站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自动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有理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63%。

汶川地震让他悲痛:

筹集300万回国创业

谈起自己从事地震预警事业的初衷,王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是国家“千人计划”科学家,也是一名地震预警的科技工作者。当然,这两个头衔,都是在汶川地震以后获得的。

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地震灾区遭到重大人员伤亡。当时他已经获得理论物理和理论力学两个博士学位,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四川人的他感到非常悲痛,当时就想用自己研究的领域,为我们国家发展地震预警科技做些工作。

当时他就决定要回国,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汶川地震一个月后,他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的300多万元资金,回国在成都创业,

所创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是一个民办的非营利机构。

图片
王暾博士

 

直接在汶川余震区

研发实验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原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研发过程很艰难。刚开始,轻微的抖动都会让报警器发出警报。直到2010年年底,王暾团队才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减灾所和国内很多研究单位不一样,团队是直接在汶川余震区进行研发、实验的。汶川地震之后几年之内,还在不断发生余震,这种环境对于研发地震预警系统非常有利。

国内此前在地震预警实用领域的空白,王暾觉得除了技术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相关部门和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地震预警领域的不够重视。很多人都认为,大灾害都是小概率事件,就是这种“小概率”,让很多人都没有“提前做准备”的意识。很多人不理解地震预警的重要性。

比如,王暾团队研发出地震预警器的雏形后,当时设备放在租用的院子里,别人甚至会觉得碍事。还有人说,汶川这种级别的地震千载难遇,这个地震之后,也许一千年都不会再有大地震了。做这种地震预警,没什么用。

 

期望:

进一步打通预警系统“最后一公里”

王暾告诉记者:我们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很多支持,帮助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有一次,我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就在我觉得快要山穷水尽时,各方面的扶持资金陆续到位:2010年年底,由于研究成果初具雏形,之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几十万元扶持资金到账。第二年春天,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2011年,我们得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现在,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王暾团队现在的地震预警网,已经延伸到了全国31个省市区,其推广模式一般是地方财政出资,居民免费使用。但是,减灾所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5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其中的2%。这个低数据的背后,一是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很多民众的观念,没意识到地震预警的重要性。王暾说:“我们特别希望能促进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更多老百姓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

图片

紫牛新闻记者|杨志敏 周茂川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长宁发布 宜宾发布 人民日报

-END-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