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非遗过佳节】苏州发绣女孩登上央视,想让大家通过胎毛秀盲盒把非遗“玩起来”
2023-09-30 17:18

近日,微纪录片《发绣里的生命情缘》在央视播出。纪录片讲述了苏州发绣女孩郭晓琪的成长历程,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郭晓琪大二时接触发绣,后来师从“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9年间创作了很多发绣作品。自去年开始,她着手收集55个少数民族的女性的头发进行创作,目前完成了独龙族、白族和基诺族、畲族和彝族的发绣作品。她通过胎毛绣吸引很多年轻宝妈爱上发绣,还让大家通过发绣盲盒把非遗玩起来。中秋和国庆长假期间,仍在埋头创作的郭晓琪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因为热爱让我一路走到现在,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发绣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苏州发绣女孩登上央视

让大家通过盲盒玩转非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郭晓琪时,她刚结束外地采风返回苏州。谈及微纪录片《发绣里的生命情缘》在央视播出,郭晓琪感到非常开心。节目播出后,很多人主动找到郭晓琪,希望能够收藏她的发绣作品或者跟着她学习发绣技艺。“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发绣,不少人也鼓励我,希望我能够继续坚持。”

图片

郭晓琪创作发绣作品

27岁的郭晓琪是辽宁人,2013年考入苏州科技大学学习影视编导专业。大二暑假,她看到老师在班级群里发布的“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老师招收学员的信息,便立马乘坐高铁从辽宁返回苏州。郭晓琪告诉记者,当年周莹华老师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有一个发绣展览,自己是当时非遗馆里的讲解人员。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有了学习发绣的想法。

本科毕业后,郭晓琪就进入周莹华老师的工作室学习。过去9年时间里,她创作了50多幅发绣作品。其中,她面向社会征集了30个家庭的宝宝胎毛,用8个月的时间把这些胎毛绣在孩子刚出生踩下的第一个脚印上,做成新作品《人生第一步》,很受家长喜爱。

去年底,郭晓琪收到央视邀请,希望能够记录她创作发绣的过程。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通过央视推广发绣,让更多的年轻人或者喜欢非遗的观众了解到发绣技艺。记者看到,微纪录片《发绣里的生命情缘》除了讲述发绣制作流程和现状外,还讲述了郭晓琪如何通过胎毛绣把发绣推广到普通百姓家的过程。

“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此前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传统发绣属于艺术收藏品,一幅作品往往需要一位绣娘花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传统发绣作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胎毛绣作品则比较容易走进千家万户。

在郭晓琪看来,胎毛绣将会是发绣作品中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她说:“传统情况下,很多家庭会把宝宝的胎发做成胎毛笔或者放到信封里保存,因为我们可以把胎毛和现有的发绣技艺结合起来,创作出胎毛绣作品,从而更好地把发绣推广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图片

郭晓琪设计的胎毛绣作品

郭晓琪称,如今胎毛绣作品已经发展非常成熟,有胎毛肖像和胎毛生肖,还有吉祥寓意的宝宝手印和脚印。目前,郭晓琪也在推广发绣材料包和胎毛绣盲盒,让大家用自己的头发体验发绣工艺和创作乐趣。郭晓琪说:“我们制作发绣教程和胎毛绣盲盒,让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自己动手制作宝宝的胎毛绣作品,把非遗玩起来。”

创作《村庄,女人》系列作品

记录少数民族特有文化

虽然刚从外地采风回来,但郭晓琪在中秋和国庆假期并没有时间休息,而是继续创作《村庄,女人》系列发绣作品。今年2月,扬子晚报紫牛头条报道了她完成独龙族、白族和基诺族的发绣作品,用发绣留下最后一批“文面女”奶奶形象的故事。

图片

郭晓琪用发绣留下最后一批“文面女”奶奶形象

自去年开始,郭晓琪计划用10年到15年时间收集55个少数民族女性的头发,创作一系列发绣作品。今年3月,她调研了广州市增城区的一个畲族民族村,搜集了村里大部分女性的头发,从十几岁女孩到八十多岁奶奶的都有。

郭晓琪用这些人的头发完成了名为《凤凰》的作品。“畲族的图腾是一只凤凰,他们认为自己是凤凰的后代,所以就用了凤凰的形象完成畲族的发绣作品。”郭晓琪在创作形式上采用波点组成凤凰,每一个波点用一位女性的头发,同时用了不同的针法。

为了创作3米长的发绣作品《凤凰》,郭晓琪称,她用一周时间进行前期调研和收集头发,然后再回到苏州创作。在村子调研的时候,她被畲族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畲族凤凰装,特别美丽,特别有意义。”

图片

郭晓琪创作发绣作品《凤凰》

 

图片

刚完成的发绣作品《凤凰》等待后期装裱

去年11月和今年3月,郭晓琪先后两次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这里是当年古南诏国的发祥地。在长达一个月的调研走访过程中,郭晓琪爱上了这里的古建筑,“古城保留得非常好,尤其是打歌等传统习俗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体验。”郭晓琪搜集了四位彝族女性的头发,用她们的头发完成了她们的肖像。此外,郭晓琪还参观了回族的历史遗址,她想用新的形式创作回族的发绣作品,“这个作品目前已经完成一半,中秋和国庆假期将会继续创作。”

图片

郭晓琪收集少数民族女性的头发

郭晓琪坦言,每到一个村庄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后,总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创作《村庄,女人》系列作品,也想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文化,还有一些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因为热爱坚持9年创作发绣

正在筹备个人发绣展览

郭晓琪计划10月到12月创作苗族和怒族的发绣作品。在她看来,纯艺术创作不会涉及商业利益,只是单纯地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她希望能有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自己的作品,可以让更多观众看到。

郭晓琪接触发绣已经9年多了,谈到坚持至今的原因,她笑着说:“热爱吧!”她觉得通过发绣创作可以把每一阶段的想法记录下来,“其实对我来说,创作发绣作品更像是写日记,我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寻找自我价值。”

图片

郭晓琪在村庄采风

在苏州生活的日子里,郭晓琪觉得苏州的文化氛围非常好,将来想继续在苏州从事发绣工作。她也想做一些发绣方面的新尝试,用动物的毛发进行创作。对于接下来的打算,她表示,一方面要做发绣文创品牌推广和产品设计,另一方面是创作新系列题材的发绣作品。

郭晓琪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新系列题材发绣作品就是新工笔系列,用传统的技艺展现当代的形象。如苏州园林的特征结合宋代花鸟画的元素和形式,创作一批新工笔画绣题材系列,目前我已经完成了9个作品的手稿。”

目前,郭晓琪还在筹备一场个人展览,计划明年初在南京或苏州举办。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国庆假期结束后还会和一些月子中心对接,推广胎毛绣作品,“我想通过线下的发绣艺术体验,让更多年轻宝妈了解发绣、爱上发绣。”

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编辑|万惠娟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