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为民苏新篇】全国人大代表魏巧: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一线  “强农有我”展现青春担当
2023-03-02 12:22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日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为全国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镇江新区姚桥镇,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的麦田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当前小麦已进入返青期,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手握遥控器操控着农业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在麦田上空喷施肥料,呈现出科技“抢春”的繁忙景象。

魏巧

站在田埂上的企业负责人魏巧一边指导一边记录,她欣喜地告诉记者,在机械化和数字化的加持下,企业不仅在小麦返青期实现了浇水、追肥、除草、虫害防治等多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在其他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质量也实现了极大提升。

“父亲在11年前创办了企业,经过苦心经营,全年的耕种管收已经非常稳定,但很多事情依然需要他在繁重的一线操劳。当时,就想着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农业赋能,让父亲不那么辛苦。”2017年,魏巧和爱人孙振中分别辞去了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怀着“替父从农”的一腔热情,决心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数字化农业的探索上。

刚来镇江新区时,由于缺少务农经验很多工作不好开展,但这并没有难到魏巧,她选择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学习种植理论、研究气候规律。那段时间,如何将专业知识精准运用在数字农业建设上是她最关心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时最讲效率,只有将自然地理信息系统、无人驾驶、遥感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落地农业生产,才能更加精准的评估气候影响,精准用料用肥,对耕种管收做好提前统筹。”在不断尝试探索中,魏巧深切感受到,国内软硬件系统的信息化程度其实很高,只是在“最后一公里”的应用环节还偏较少。为此,她积极同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机构加强合作对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农业雏形。

目前,润果农业年产稻谷1万吨,小麦8000吨,农田管理已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300至500亩。

在设备优化升级过程中,魏巧发现,原先的烘干设备以煤炭为能源,存在能耗高 、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充分研判后,魏巧果断选择对设备进行燃气和数字化改造。现在,103台智能烘干机能自动进行测温控温,24小时可以烘干3000亩的土地产出,只需要3名操作工人,不仅能满足自身烘干需求,就连周边以及丹阳、丹徒、扬中的种田大户也会前来寻求合作。

现在企业仅精量播种一个环节,就能够做到节约劳动力50%;补肥环节,利用多光谱技术,1台无人机每天规划面积达4000亩。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7年至今,经过7季稻6季麦的农忙后,魏巧切身体验到了农业的苦和累,也收获了对事业的热爱和团队的成长。2018年落地农业部大田农业数字化试点建设;在镇江1.8万亩农田运营基础上成功外拓苏州农田5000亩;获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数字农业农村基地、乡土人才工作室及示范基地……

魏巧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自己一定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及时反映基层心声,并积极尝试推进循环农业,努力摸索农业合作新路径,用实际行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很快,就要进京参会的魏巧,将会带去一份“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其间涉及推行“规模化生态农场,以种促养,种养结合”模式打通种养主体分离最后一公里等“新农”问题。

“奋斗是永无止境的拼搏!”魏巧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奋勇争先、积极作为,主动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将人大代表履职答卷写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

记者手记:

“新区是我和爸爸妈妈心中的家,我们会像爱家一样,用心建设好新区。”魏巧翻开女儿的一篇作文《我的家乡姚桥》,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得益于新区职能部门大力帮助,农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没有因为疫情而耽误到货,生产一线的刚需得到了保证,这让她非常感动。

“身为‘新’新区人,有义务把新区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记者注意到,说这句话时,魏巧情真意切中,透露出的还有认真和韧性。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人生的奋斗历程就像水稻的生长,育种插秧、浇水施肥,稻穗扬花。”魏巧感慨,作为助力新区“乡村振兴”的一员,自己将勇担时代使命,与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合作,通过社会化服务,推广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同时,还会积极打造农业人才实训基地,将教学、科研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把农业人才培养与一线需求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通讯员 范昀 花文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文/摄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