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 记者5·1“大换岗” ④│ 攀上近250米高空作业 冷风下美女记者变身建桥工人
2022-05-03 18:03

世界桥梁看中国。眼下,中国在建最大跨径悬索桥——仙新路长江大桥正从南京长江边拔地而起。4月30日一早,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5·1“大换岗”第四站来到仙新路长江大桥北塔施工现场。换上工作服,戴上厚手套,攀上近250米高空的“钢筋森林”,当天记者要体验当一名建桥工人。

STEP1 爬梯笼:此刻自信心满满

仙新路长江大桥北塔位于六合区,过了雄州街道中心区,再往江边就只能走乡村小道了。当天是长假首日,记者6点多从南京奥体开车出发, 1个半小时之后,高耸入云的塔柱终于出现在视线中。真远!

到达北塔脚下,已是8点出头。长江对岸的南塔仿佛近在眼前。事实上,南北主塔相距1760米,是目前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现在开车要绕很远,通车了就一两分钟。

大桥的主塔是南京最高桥塔,通往塔顶的工程电梯要坐整整8分钟。出了电梯还有几层梯笼得自己爬上去。爬梯很陡,但作为一名交通记者,爬过七八座跨江大桥的铁爬梯,这倒不是问题。

以熟练的姿势迅速爬上桥塔顶端的施工平台,略有点喘气,不过记者此时自信心爆棚,仗着自己还有几分“蛮力”,满以为接下来的“换岗”体验,应该顺风顺水。

STEP2 风直刮:塔上高处不胜寒

没有想到,第一个考验便是冷风吹。

4月30日,阴,气温跌至近期最低。塔顶的冷风劈头盖脸刮过来,往衣服里直钻。目前仙新路长江大桥尚在“长个子”,北塔高度已接近250米,超过金陵饭店新楼。

塔顶地方不大,一圈施工平台围着中间一座“钢筋森林”。“拉钩搭在水平筋上,对准对面,前后卡住。”A2标主墩班组负责人王徽开始指导记者穿钢筋。

记者戴上棉纱手套,双手拿起一根大约七十厘米长的拉钩,这才发现,这东西虽然不算很重,可两头是弯的,想要从外面几层钢筯织成的小方格子里正确地穿入对面内层小格子,并不容易,需要眼疾手准。先是穿错格,然后又拿倒拉钩,一阵子忙活之后,记者手上速度略微快了一点,身上也暖和起来,终于不冷了。

STEP3 傻眼了:使错力拉断铁丝

这些交错的钢筯搭成的骨架,需要用细铁丝将交叉处绑扎紧,才能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时不松动,这看起来比穿钢筋的工作要精细。

“你看,扎丝弯出弧度,绕过钢筯,松松地拉过来,两边交叉,钩子绕一圈半。就是这么简单。”当了2年钢筯工的赵林虎一边示范一边说道。

记者开始依样画葫芦。只不过心里越想着这东西要扎紧,手里越是不断使劲,可不管怎么使劲,这“结”就是扎不上。不是扎钩方向把握不准,就是扎丝紧紧地绑在了作为工具的扎钩上动弹不得。试了七八次之后,一不小心,铁做的扎丝竟然被生生扭断了!

“没关系,一般没学过的人做不了!”赵师傅反复教了几次之后,开始安慰记者:“我们天天做所以熟练了,一秒钟扎一个。2天时间,我们要绑扎20多吨的钢筋。”

STEP4 不服输:我就不信学不会!

不行,哪能这样就放弃!重新仔细观察几次后,记者摸出点门道来:不能用力太满,要使巧劲。多次练习后,记者终于也扎出了一个“不毛糙、光滑、圆圆的”结。

成功了一次,就有第二次。几十个结打下来,赵师傅终于点头了:“这个可以打80分了!”“嗯,这算个标准结了!”记者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用被师傅说拿笔的手干不了活计了。

不过,拿笔的手,终究比不上真正的建桥工人。还没打到100个结,按压扎丝的左手大姆指指甲盖前端就开始隐隐地疼。“师傅,你天天干这活儿,手上会起老茧吗?”赵师傅脱下手套给记者看:“没有,你看。”还真是,看来确实干一行有一行的门道。

STEP5 收工时:感悟渺小与伟大

记者所在的塔柱顶上,当天有几十名工人,分布在“钢筋森林”内外。有的攀爬在半空作业,有的翻到内侧在绑扎,还有的几人一组穿钢筋。与这座宏伟的桥塔相比,工人们的身形仿佛一个个蚂蚁,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在各个环节发挥着各自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那么伟大。

当天晚上要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那个你就体验不来了,一般人是抱不住的,管子冲力太大。”旁边工人说道。

11点半,收工。也许是天不热,加上记者体验的是最简单的工种,所以并不觉得十分累。不过,从铁爬梯爬下去几层之后,平时很少经受考验的大腿肌肉用颤抖表示了抗议,若是再爬几层可能要抽筋了。

下工路上,赵师傅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业余时间各有娱乐爱好。“比如我喜欢玩直播,吹唢呐。”周围几个工友笑着称他为“工地明星”。长江边,工人们的笑脸淳朴又动人。

【后续】

一串疑问找到答案

一座长江大桥从无到有,需要多少人参与建设?架桥的有“女汉子”吗?为什么不让机器代替人力来建桥呢?从桥塔上下来之后,记者心中生出一连串疑问。

“拿我们 A2标来说,现在北塔加北引桥一共有300多名工人,他们分工不同,流水作业。”中铁大桥局仙新路大桥项目部书记刘云凯告诉记者,整座桥预计会有近万名建设者参与其中。而在下游,规模更大的常泰长江大桥,现场指挥长李镇介绍,从开工到建成,现场累计有1万多名工人参加从沉井到桥塔、架梁等各项作业中。

大桥建设中,少有“女汉子”,却也不是完全没有。眼下,南京另一座跨江大桥——龙潭长江大桥南塔上就有一位女“焊”子徐有英。长期以来,她和班组成员已经形成默契,“快工”出“细活”。

“半个多世纪前,我们公司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从动工到通车,当时全国有10万人参与其中。”刘云凯说,事实上随着中国建桥技术不断发展,如今,机器已经可以帮助工人做不少操作,比如焊接、搬运、拼装作业。高科技还能帮助进行桥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但是,像200多米高的桥塔,很难预制吊装,仍须靠工人现浇现筑。“质量是桥梁的生命线,所以我们对工人的培训也是不间断的,将‘匠心’细化到每个施工环节,将品质融入到建设的全过程。”

策划:陈郁 统筹:徐媛园 记者:石小磊 拍摄:陈金刚 剪辑:赵雨晨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